主持人: 陈凡凡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中江网主持人 访谈嘉宾: 杨曹明 省人大代表、海门市委副书记、市长 刘尊龙 省人大代表、徐州市铜山区马坡镇副镇长、 九段村第一书记
8日,中江网主持人陈凡凡(右)主持采访省人大代表杨曹明(中)、省人大代表刘尊龙(左)。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吴 胜摄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8日,杨曹明和刘尊龙两位省人大代表做客新华报业全媒体访谈,共话如何围绕“农村土地”做文章,帮助农民脱贫、增收。
改革土地制度,释放农村生产力
主持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请两位嘉宾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做活土地文章对富民的推动作用。
刘尊龙:近年来,我们村的合作社发展步伐比之前快很多,农民的市场意识,以及整个乡镇规模农业总量的提高也非常快。我们村4000多亩土地,有3个合作社,大型农用机械有20多台,我们这小乡村可以说是苏北大农村的一个缩影。
杨曹明:近年来,海门市在土地制度改革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了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建设的层面,必将极大地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
土地权益可变现,农民收入将提高
主持人:有人认为,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后,村里的土地更值钱了,而部分城市的房价可能也没有那么高了,两位嘉宾对此怎么看?
杨曹明:农村土地和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意味着我国农村一直沉睡的两亿多亩宅基地、近5000万亩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将被激活。农民最大的资产土地如果能够变现,农民的收入将会大幅度提高。但是,因为规划建设用途不同,土地取得的方式不同,土地开发的程度和水平不同,流转的参与对象不同,对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国家实行规划和用途的双重管制。我认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主要不是为了调控城市的房价,而是为了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入的分配机制。合理提高农民的收益,这才是改革的主要目的。农民的收益提高了,可以进城买房,农民变市民,有利于房地产去库存,从而有利于城市稳定物价。
刘尊龙:以我们村为例,以前说村里面的老百姓有钱了,在家里盖个两层、三层的房子,然后买个车,现在不是这个样子。老百姓有钱了,不再在农村盖房子了,都到市里买房、买门面了。
改革土地制度,要把群众利益放首位
主持人:海门市在土地制度改革上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杨曹明:海门市于2011年起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试点工作;在承包土地确权方面,在全省率先整体全面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工作任务,完成登记档案进档案馆和信息化工作;在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方面,截至去年底,海门已经累计流转面积36.67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53.94%。土地流转,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2.94%,高于全省60%的实现值。
工作中,我们主要把握三个关键词:第一是规范。结合海门实际,明确10种情形不予登记,7种情形暂缓登记,便于操作。下一步,一是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二是制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规则;三是推动土地流转有序进行;四是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数据库。
主持人:刘书记,马坡镇是如何围绕农村土地做文章,实现农民增收的?
刘尊龙:我们把更多的土地集中起来,用大规模、机械化的合作社进行运营。这几年,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电商协会,让农产品通过电商网络在全省甚至全国进行销售。把土地更好地集中在能用、能种的人手里。让农民得到了实际的效益,这样集中土地进行试点推广,也会更容易。
新型农民,将成为令人向往职业
主持人:能否请两位代表描述一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以后,未来的农村或者说将来的农民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杨曹明:农村的生产方式将更加多元,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充分集聚。可以预见,现代农业体系之下的新型农民,将成为一个令人向往和追求的职业。
刘尊龙:希望我们这个镇、这个村,能成为电商培训基地,成为苏北电商返乡创业培训的中转站,辐射周围更多的农民、更多爱好或者愿意从事电商发展的人,同时也希望我们所做的农村电商能迅速发展,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发挥应有作用,为农民增收添一份力。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