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新闻网讯 (记者韩雪颖)俗语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辽宁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段。相较于天气的寒冷,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大巴镇车新村二组农户李宝义心里却是暖暖的,更是喜滋滋的。今年,他家的8栋冷棚葡萄都将陆续进入丰产期,据保守估计一年可获纯收入15万元以上。而三年前,李宝义还是个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户,是什么“良方”让李宝义用短短三年时间就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呢?
车新村是阜新市19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李宝义向记者回忆,过去家中15亩山坡地好年景收入6000余元,遇上旱年头,不仅不挣钱,还得把种子化肥钱搭进去。随着我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深入开展,车新村根据因户制宜、一户一策的原则,结合贫困群众意愿,确定将发展冷棚葡萄产业作为全村精准脱贫主导产业。借助这样的“良方”,2014年春季,李宝义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流转耕地3亩,由企业垫资建设葡萄冷棚2亩。2015年7月,李宝义家的两个棚在第一个挂果期便净赚3万多元,当年就脱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尝到“甜头”后,2015秋季,李宝义又从银行贷款5万元,新建葡萄冷棚6个。
不单单是李宝义,如今,“葡萄成熟之日,贫困户摘帽之时”的喜人景象在车新村里随处可见。2016年年底,全村34户贫困户、10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车新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随后,阜新市扶贫办综合调研科科长、车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立涛开始把电子商务扶贫引入车新村,走“互联网+扶贫”的崭新道路。
车新村的蜕变,是辽宁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辽宁省扶贫办获悉,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辽宁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紧紧围绕25万贫困人口脱贫、500个贫困村销号的年度目标任务,全年实际脱贫27.6万人,超额完成10%;贫困村销号621个,超额完成24%,贫困发生率由3.5%下降至2.3%。
脱贫攻坚“顶层设计”逐步健全。辽宁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1+12”脱贫攻坚系列文件,一个主体文件是《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十二个配套文件包括精准识别、精准脱贫、资金管理、考核监督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省直相关部门出台30余件配套文件,形成了省级“1+12+30”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各市、县结合本地实际,也逐级健全了“1+N”脱贫攻坚政策体系。
“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扎实推进。实施产业扶贫,让脱贫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全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226个,脱贫17.28万人;实施教育扶贫,努力拔出“穷根”。实行对高中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免收学杂费等特惠政策,脱贫1.18万人;实施健康扶贫,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参保率实现100%,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普遍提高,脱贫2.86万人;实施低保兜底扶贫,让困难群众“心中有底”。全省农村低保标准由3442元提高到3903元,脱贫4.85万人;实施危房改造扶贫,让百姓住上“暖心房”。全省全年完成危房改造3000户,脱贫1.43万人。
脱贫攻坚合力进一步增强。一方面,我省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2016年,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亿元,增长62%。其中,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亿元,增长116%;省本级投入4亿元,增长15.9%;各市、县投入3亿元,增长173%。另一方面,311个省直帮扶单位共派出干部36495人次指导调研帮扶工作。省、市、县三级派出驻村干部5375名,其中,第一书记1791名,实现了省级贫困村全覆盖。
今年,辽宁省将围绕脱贫25万人、销号500个贫困村、摘帽5个贫困县的目标任务,坚持目标导向,很抓薄弱环节,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动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