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凌云
以农牧民群众为重点,以精准扶贫为主要抓手,加快农牧村发展、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增加农牧民收入,始终是摆在甘南州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甘南州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三农”工作中,紧密结合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州情,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模式,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统揽全局的大平台,整合项目资金,全面改善农牧村发展条件,全力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瞄准靶心 把农牧村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作为少数民族落后地区的甘南州要实现全面小康,主要看农牧村,只有农牧民群众小康了才能是真正的全面小康。因此,农牧村是甘南州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更是创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点区域。
甘南州的广大农牧村分布在生态的核心区域和重点区域,农牧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只有农牧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公共服务得到有效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生态保护的不利局面,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夯实党在藏区的执政基础。甘南州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广泛征求和吸收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以自然村为单元,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以促进农牧村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甘南州实践生态文明小康村的意义有以下几点:一是藏区是我国扶贫攻坚和现代化建设的难点,亟须突破传统方式,探索创新绿色现代化道路。二是培育藏区绿色增长极和维护藏区稳定的紧迫需要。甘南州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丰富的绿色资源、巨大的生态资产和独特民族文化优势,培育壮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建设藏区绿色增长极,可以辐射带动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藏区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枢纽和藏区节点城市建设的战略需要。发挥甘南州区位优势,建设合作区域交通枢纽,打通南北、东西战略大通道,建设藏区节点城市,对于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是将通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探索出藏区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的样板。
试点先行 让农牧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全新的概念,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在实践中,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怎么样的生态文明小康村是面临的第一课题。
我们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基本定位为以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为统揽,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旅游专业村、脱贫致富村的目标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牧村综合建设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产业培育、生态环境保护与村容村貌整治、公共服务完善与社会保障提升、基层组织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农牧村新型发展模式,涵盖农牧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承载脱贫功能、发展功能、生态功能和文明功能,使之成为促进农牧村发展、维护农牧村稳定的治本之策,成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载体和农牧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实践。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创立了一套科学的标准体系。州委、州政府紧密结合实际,反复研究论证,制定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标准,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富民产业、区域环境、卫生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而细致的规范要求,确定了生态文明小康村以“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管理民主、和谐稳定”为建设目标,以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为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小康村是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先试点示范、后总结推广的原则。2015年,甘南州按照“一乡一村”的要求,以自然村为单元,在全州开展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率先创建了103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示范村创建改变以往各自为政、投资分散、效益低下的做法,整合各类涉农政策、涉农项目、涉农资金,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实施了“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有效改善了生态文明示范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基本社会保障条件和基本生态环境条件,释放出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发展效益、稳定效益和示范效益,为“十三五”期间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探索了路子、创新了模式、积累了经验。
总结经验 为决胜全面小康积蓄力量
甘南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村贫困问题,对于加快转变农牧村发展方式、促进农牧村经济转型、改变农牧村落后面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就是要走出一条保护发展稳定相促进的藏区农牧村发展新路子,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和引领性,为全省乃至全国藏区农牧村发展做出了示范和表率。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在思路上,要始终坚持保护发展稳定并重,力求达到保护生态、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相统一,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在定位上,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推动甘南农牧村发展和推进甘南改革开放的总抓手,高起点、大手笔、高站位谋划。在责任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实行“一个生态文明小康村、一名县级领导、一抓到底”的工作包抓机制。在项目建设上,高度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多规合一”、综合配套,不撒胡椒面、不做半拉子工程。
总结甘南生态文明小康村实践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把规划编制作为小康村建设的先导性工作,与产业扶持、脱贫攻坚、文化建设、村庄建设、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等工作相结合,合理确定了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突出操作性和前瞻性。优先选择公路沿线、建设基础较好的自然村作为项目实施村,再依次向周边延伸。
二是动员群众参与。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牧民群众充分参与规划编制、方案制定、建设选点等事项,项目建设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向群众公示,实行阳光操作。加强村民自治和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农牧村环境卫生、生态保护、饮水安全和道路维护长效管护机制,引导农牧民自我管理、自我维护。
三是凸显内涵特色。结合农区、牧区、林区和半农半牧半林区地理气候、民俗文化差异,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时,注重留存原始风貌,顺应自然风格,体现村落传统风俗,保护文化血脉,突出独特风格设计和民俗特色化改造,做到了“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亮点”。
四是整合各类资金。积极创新筹资模式,健全财政引导、项目整合、金融信贷、社会帮扶、群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将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70%以上用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整合发改、住建、交通、水电、扶贫、农牧、商务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对口支援和社会帮扶项目资金,打包捆绑,集中使用。加强金融扶持,设立“生态文明小康贷”专项融资贷款,落实各类金融信贷资金。
五是健全责任机制。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制定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十三五”规划、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标准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了规划引领、责任落实、项目整合、分类指导、生态教育、全面督查等机制制度,牢固树立了全州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一盘棋”思想,有力推进了项目实施村软硬件全面发展。
(作者系甘南藏族自治州州长)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