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为村”平台让贫困村民进入移动互联新生活

2016年12月28日 09:57   来源: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王泽农

  “村里低保名单第一榜公布,大家有什么意见?”

  “老张家的牛走丢了,有人看见吗?”拿惯了锄把的手指还有些笨拙地在手机上指指点点,信息迅即飞向了四面八方——眼下,腾讯公司专为乡村互联网开发的“为村”平台正在信息化滞后的贫困地区努力削减着城乡差距。

  “为村”是腾讯的一个开放平台,其核心内容是让每个村庄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服务号,对外可以发送文章推介村庄,对内开发有村民自己的“朋友圈”——“赶集”,以及“商城”“村务公开”“便民服务”等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板块。

  “为村”的问世源自两年前在贵州进行的一场让贫困地区农民融入互联网智慧乡村新生态的试验,更是腾讯6年来在农村帮扶实践的结果。

  2014年冬天,腾讯基金会选择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的铜关村开展互联网生活培训,邀请中国移动在这个村庄架设了一个4G基站,给每一位村民赠送每月1G流量,连送20个月;请中兴通讯捐出100多台手机,邀请村里120多人加入这场实验。腾讯负责组织培训,让不识字的老奶奶、老爷爷都学会了手机上网。

  4个月以后,这个村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村民们建起微信朋友圈,在群里找牛、通知办证、监督环保,村小的老师在群里发通知——谁也没想到村民们演绎出这么生动的故事。

  原来互联网可以如此提高效率!铜关村试点的成功,让腾讯作出新的决定——2015年8月19日,腾讯的“互联网+乡村”项目“为村开放平台”面向全国发布。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500个村申请加入“为村”,100个村庄拥有“为村”公众号,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新生活。日前,一场名为“腾讯为村农民手机培训会”的活动在位于北京麦子店的中央农广校举办,已经加入“为村”的村庄代表们在会上分享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改变。

  贵州铜关村的老支书吴珍刚说,第一次在微信群里公布低保名单时,群里炸开了锅,一个多小时就出现了500条村民讨论信息。面对群众提出的质疑,村干部们连夜回复消息,天一亮就去调查核实。经过互联网上公示与讨论,三榜定案的低保名单获得了村民的认同。如今在公众号上公开村务财务已经成为了铜关村干部的日常工作方式。

  甘肃省康县冯家峡村“为村”管理员冯宝贤介绍,自从村里开通了“为村”公众号,村里一名原本懒惰的光棍汉,不仅人变得开朗了,平日里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还在网上展示自己唱歌方面的特长,并且因此得到了一位贵州少数民族姑娘的青睐,“用‘为村’讨到了老婆。”

  重庆铜梁区黄桷门村的美景通过“为村360度街景”呈现在了互联网上,“龙舞大赛那天,有296万网友同时在线观看直播。”重庆市铜梁区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袁驰说,“为村”平台试运行以来,吸引了5万人次对黄桷门村旅游资源的关注,农民拥有了互联网能力后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乡村旅游品牌。

  在湖南湘西州,主产脐橙的比耳村原来用传统形式进行销售,但现在村里已经有110人开通了微店,共网销脐橙12万多斤。网上的热销还吸引了更多线下客商慕名而来,“今年橙子批发价比去年平均每斤涨了0.6元以上,仅此一项,全村年增收400多万元。”湘西州州委常委、副州长孙法军介绍,湘西州作为全国精准扶贫主战场,目前已有21个村加入“为村”。“村民们学会了利用公众号宣传销售农产品,打破价格垄断,掌握更多市场主动权。”

  据了解,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在加入打造互联网智慧乡村新生态的队伍里来。国内在线旅游住宿服务的提供商艺龙与腾讯签署了战略协议,将为“为村”村庄提供专业农家乐和民宿的产品设计、服务、运营指导以及推广引流;口袋购物也与腾讯“为村”合作,共同把优质农产品带出乡村。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