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赵传群本报记者 徐 建
近日,在东至县洋湖镇北山村,村党支部书记刘承告诉记者:该村有种植黑木耳的传统,黑木耳种植户都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这两年的收益也非常好。
北山村是东至县22个贫困村之一,全村有58个贫困户,贫困人口达120人。为尽快摘掉贫困村的“穷帽子”、帮助村民尽快增收致富,去年,该村“两委”研究决定,吸纳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种植黑木耳。随后,村里启动了30万元扶贫资金,种植12万袋黑木耳。截至目前,该村预计已有10万元的纯收入。
东至县林业资源丰富,有着发展食用菌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种植基础。如何让食用菌产业惠及更多贫困户?该县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模式和新产业,采取了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和大户带动等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这一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发展黑木耳产业的扶贫之路。
以北山村为例,该村吸纳了11户贫困户到黑木耳种植合作社,每户给予800元的入社启动资金,合作社同时承诺有20%的保底收入。这样,每个贫困户至少每年有960元的保底收入。如果合作社收益超过20%,贫困户将获得更多分红。此外,贫困户还可以在合作社通过务工获得其他收入。
在洋湖镇龙丰村,记者看到20余万棒黑木耳菌棒整齐排列着,菌棒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黑木耳。据了解,这个黑木耳种植基地是由一座废弃轮窑厂改建而成。去年,该基地种植20万袋黑木耳,共生产黑木耳2万多斤,总产值达120余万元。今年,这个基地又将黑木耳扩大到25万袋,目前已采摘1.5万斤。 “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社员收入的同时,基地还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去年的用工支出就超过了40万元。基地的带动效应特别好! ”龙丰村支书张国祥介绍说,村里的贫困户卢小杰虽有残疾,但他通过干浇水、采摘等体力付出较轻的活,一年收入也接近上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东至县去年共有12个乡镇、1800多个农户直接从事食用菌生产,规模达4600万袋,年鲜品产量达4万吨,产值2.4亿元。今年,该县食用菌规模将达5400万袋。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