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
产业扶贫,向来被视作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抓手。
2015年底,凤冈县共有贫困人口9785户27361人(其中扶贫对象4497户16874人、兜底对象5288户10487人),贫困村41个。
脱贫攻坚到了关键时期。
如何“嗅出”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地精准滴灌,让贫困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
“因村定产业,因户定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旅游业、以农村电商为主的农产品流通业,使每个贫困村有一个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有一个致富项目。”凤冈答案清晰。
如今,本是茶叶大县的凤冈正逐渐向茶叶强县靠拢,茶叶产业风生水起的同时,肉牛养殖、果蔬种植以及旅游等产业也在悄然壮大,一个个生机勃勃的产业组成一支支产业扶贫的生力军,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同频共振,打出一手漂亮的“产业扶贫牌”。
|
林茶相间
茶叶产业挑起扶贫大梁
峰连天际处,茶香绕山间。
凤冈,视线所到之处尽是茶。正因为如此,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作为县里的支柱型产业,茶产业责无旁贷地挑起了扶贫大梁。
冬日,走在离县城最近的贫困村——何坝镇凌云村,刺骨的寒风让人一阵哆嗦。推开村委会办公室大门,一股热浪迎面袭来,该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的员工在此集中,准备去看看他们在村里的“亲戚”。
“老乡家的院坝明天就要安排人进场硬化了,我今天得再去看看。”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方英艺说出了心中的牵挂。
今年5月份,方英艺和单位其他19名同事与凌云村的贫困户结对子,普通工作人员帮扶一家,领导干部帮扶2至3家,茶叶产业发展中心在村里有了22户“穷亲戚”。
跟随着方英艺急促的脚步,冉瑞英家的旧瓦房到了。
黑黑的房间里,冉瑞英与小儿子刚吃完午饭正在洗碗,看方英艺来了,冉瑞英拖着不算灵便的腿连忙出门迎接。
“方主任,你又来了,我正想找人问问是不是明天我家院坝就能打了?”站在家门口荒草丛生的泥巴院里,冉瑞英急切地问。
“我就是给你带好消息来的,明天施工队就能进场,要不了两天,50平方米的水泥院坝就能全部完工,你们一分钱也不用花。”方英艺说。
这样的对话场景对于茶叶产业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再熟悉不过。
凤冈县将茶产业作为支农资金整合的平台,用有限的项目资金,引导财政支农资金向茶产业集中,带动了社会资本向茶叶产业聚集。通过加大投入,不仅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投入难问题,还推动了茶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0年来,该县通过茶产业项目,带动整合各类项目资金5亿元,社会资金20亿元以上,完成产业路400公里,解决了2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保障了农村用电需求,农村通讯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光纤网络全面普及,移动电话惠及农村每个家庭,建设黔北民居12000余栋,建设小康房800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告别了冉瑞英家,村里第一家茶叶加工厂让记者对这个贫困村刮目相看。
27岁的廖开锐如今已是村里的制茶高手,然而就在两年前,他还是一个刚从职校毕业的“毛头小子”。
“要不是茶叶产业,或许不会有今天的我。”小伙子开门见山。
由于父辈都是当地茶农,2012年职校毕业的廖开锐回到村里准备继承衣钵。
“凌云村有茶园7638亩,却没有一家茶叶加工厂,我们考虑是不是能够扶持一家加工厂,为全村的茶叶做加工服务。”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负责同志说。
没想到,廖开锐的想法与茶叶中心一拍即合。2013年,拿着家里的全部积蓄以及茶叶中心帮扶的茶园、工厂建设等补助30万元,廖开锐的茶叶加工厂办了起来。
今年廖开锐的茶叶加工厂收购了5万公斤茶青,光是支付村民茶青的钱就有50万元。如今,在廖开锐的带动下,村里相继成立了两家茶叶加工厂,同时引导附近500家农户种上了茶叶,让不少贫困户吃上了产业饭。
“凌云村只是我县开展茶叶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茶叶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信心满满。
这位负责人说,凤冈县明确把茶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以来,每年以3-5万亩的速度推进茶园建设,10年时间,全县茶园面积从不足3万亩发展到50万亩,实现了“人均一亩茶”,涉及全县14个乡镇76个村居,受惠茶农户从1万户发展到6.3万户20余万人。全县2016年实现茶叶产量3.5万吨,产值28亿元,产量和产值较2012年实现翻番。通过种植茶叶,茶农人均收入比未种茶前平均增收1500元—2000元,因茶脱贫农户达到1.5万户。
|
风生水起的肉牛产业
肉牛产业鼓了农民荷包
除了走进千家万户的茶产业,凤冈的肉牛产业也越来越“牛”。
如今来到凤冈,养“贵族牛”、“生态牛”的场景连点成片,一道道“牛风景”在为人称道的同时,也让村民的荷包鼓了起来。
来到花坪镇彰教工业园区,杭瑞高速从园区边穿过,凤冈·重庆长博生态产业园就落户在这里。走进企业生产加工车间,机械作响,生产线上一片忙碌。
“每月能挣2500元工资,基本能够解决全家人的生活问题。”工厂的就业岗位解决了贫困户周大姐一家的难题。
在土溪镇龙台村养牛大户吴廷清家,记者在他颇具规模的肉牛养殖场里,除了看见牛舍中50多头膘肥体壮的肉牛,还有3个每天准时上下班的“上班族”,这几个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在吴廷清的养牛场里上班不仅有工资,还能学到技术。
20多岁的返乡农民工王斌是土溪镇村民,看见自家不远处有个商品牛养殖基地,觉得养牛“钱”景看好,投资50多万元建起了鸿发生态养牛场,如今养牛50多头,能繁母牛20多头,解决5名贫困人员就业。
“要把肉牛养殖产业作为我县重点扶贫产业来抓,为老百姓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子。”凤冈县副县长田茂荣说。
在花坪镇东山村,众心农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最近人气、牛气都很旺。
该合作社目前肉牛上栏546头,2015年肉牛养殖纯收入120万元,2016年再投资400万元,年底发展到1000余头。值得一提的是,该专业合作社已带动周边271户养殖肉牛,社员养殖肉牛2000余头。
……
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牛舍,一个个因牛而富的生动事例,都是凤冈县大力推进肉牛产业扶贫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我县着力实施肉牛‘11121工程’,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肉牛产业作为我县产业化扶贫的主导产业,对有能力从事肉牛养殖的贫困户进行扶持;对有土地无能力从事养殖的农户,鼓励贫困户种植牧草销售给周边肉牛养殖公司;对无土地的贫困户推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采取代养、寄养、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与养殖企业合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贫困户的筛选和动员,并及时补充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人员,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畜牧技术队伍。按照一户贫困户饲养1-2头能繁母牛和3头商品牛的模式,由县扶贫办解决扶贫资金2万元。”细数该县肉牛产业扶贫的有力举措,田茂荣如数家珍。
田茂荣还说,到2017年,凤冈县发展肉牛产业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将达到2000人,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4000人。
|
万寿菊丰收,让土溪镇的贫困户喜笑颜开
同频共振拓宽致富门路
“产业扶贫,单靠一两个产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所有的产业都动起来,同频共振,这样才能全面打通扶贫路子。”凤冈县委书记廖其刚一语道出产业扶贫的关键点。
夏秋时节的凤冈,除了茶香,还有沁人心脾的花香。
在万寿菊的盛采期,钱大姐熟练地采下菊花,抛向身后的背篼里。
钱大姐是凤冈县土溪镇大连村村民,她将8亩土地租给贵州御凤天泓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万寿菊,不仅每年可获得4000元的土地租金,还可以在自家土地给公司打工,每天采摘500多公斤万寿菊,收入100多元。
为了帮助大连村尽快脱贫、贫困群众尽快致富,该村党支部创新探索出“党建+公司+农户”的扶贫模式,得到了大连村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
大连村过去没有上规模的产业,这成为大连村发展的硬伤。结合大连村实际,瞄准万寿菊产业,经过多方争取协调,成功帮助大连村引进御凤天泓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万寿菊加工厂家,采取公司免费提供种子和农户采摘的菊花直接卖给公司的方式,在该村种植万寿菊3000亩,直接带动150余户群众增收。
“我家今年种了1亩万寿菊,目前采摘4次就收入2000多元,比种玉米、水稻划算多了。”村民冉光辉整理着菊花,高兴地说。
视线再转向何坝镇船头村,党员和群众在何坝镇党政干部、船头村干部的带领下,在田间地头忙着建苗床、浇水、育种、覆膜建600亩辣椒基地,挖坑、培土种植1000亩软籽石榴苗。
近年来,凤冈县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收入级差分类扶持,脱贫路径分类管理。通过积极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产品流通业和劳务经济等五个途径,因村定产业,因户定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旅游业、以农村电商为主的农产品流通业,使每个贫困村有一个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有一个致富项目。依托良好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肉牛、蔬菜、花卉苗木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进产业化扶贫,帮助贫困户、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和扩大就业,实现增收脱贫奔小康。
放眼整个凤冈,无论是茶园里种下的一株茶苗,还是土地里播下的一颗种子,又或是圈舍里出生的一只幼崽,都是该县脱贫攻坚的希望。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产业扶贫正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