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上海贵州东西部协作谱新篇:创新引领 弯道取直

2016年09月13日 10:32   来源:解放日报   

  2015年11月5日,“上海市巡回医疗遵义行”活动,上海市儿童医院于广军院长一行来黔开展义诊及讲学

  沪昆高铁贵州东段开通一周年,高效便捷的交通带热了贵州旅游,越来越多上海游客前来感受贵州山水和人文风情

上海市杨浦区2013年援建的正安土坪镇中心幼儿园

遵义会议会址

2015年7月24日,上海专家援黔行动计划——周良辅院士工作站成

  2015年10月12日,遵义市在上海举办“遵义-上海重点行业协会产业合作暨项目推介会

  撰文 樊园芳 赵勇军

  以习近平总书记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为指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近年来,贵州和上海两地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开创了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为进一步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9月13日,贵州省党政代表团再次奔赴上海考察学习,开启两地进一步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沪黔两地,虽相隔千里,但渊源深厚,情谊绵长。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繁华淮海路后的一幢石库门小楼诞生。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老街的红色小楼里,召开了遵义会议。两次会议,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的国家命运。

  1964年,“三线建设”拉开帷幕,一大批上海企业搬迁贵州。数十年间,数万上海人把贵州当成第二故乡,为贵州的建设发展倾注着青春、智慧和热血。

  50年前,支援三线建设的上海人从火车站出发,坐三天三夜的绿皮车到达贵州;今天,第二批上海援黔干部搭乘航班飞行3个小时,开启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

  “贵州所需,上海所能”。来自上海的帮扶,不只限于资金、技术、项目,还有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实践。

  “人才为芯,创新为力”。近距离触摸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新脉动”,贵州的学习成果迅速转化为跨越发展的坚定行动。

  先富帮后富 携手奔小康

  上海,位于祖国东部前沿;贵州,地处祖国西部内陆。一个美丽的约定——对口帮扶,将两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上海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遵义市。

  上海市领导多次率领党政代表团赴遵义指导对口帮扶工作; 贵州省和遵义市也多次派出党政代表团,主动对接,全面学习。2013年至2016年,两地高层分别在上海、贵阳、遵义举行四次联席会议,审定了《上海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遵义市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签订了“9+5”系列结对帮扶合作协议,制定了精准的帮扶计划。

  在两地领导的全力推动下,遵义·上海产业园在遵义市新蒲新区挂牌成立,为当地产业发展、就业扶贫以及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奠定了良好基础。

  两地高层间的密切来往,进一步加快沪黔两地政府间相关部门、区(县)、社会组织、企业间的交流往来和合作力度,达成了项目建设、科技、教育、卫生、金融、司法、园区建设、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合作等方面的众多共识,取得了对口帮扶的一系列成果。

  3年来,上海市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实施对口帮扶项目122个,有效助推习水县、正安县、务川自治县、道真自治县等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实现“减贫摘帽”,直接受益群众16万余人。

  3年来,来自上海的援黔干部把遵义当家乡,扎根基层、苦干实干,成为遵义推动扶贫开发、社会事业发展、产业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3年来,沪黔产业合作不断深化,签署了园区共建、商务流通、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一批战略合作协议,合作项目58个,签约资金达到307亿元。

  3年来,上海市社会各界共累计捐款捐物近7000万元,有力推动了贵州遵义扶贫助困工作。

  以“中央要求、贵州所需、上海所能”为根本原则,坚持“民生为本、教育为先、产业为重、人才为要”基本方针,贵州和上海两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不断创新思路,开创了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

  明确重点 聚焦精准

  遵义市道真自治县桃源乡山高坡陡,山上没有一个稳定的水源,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全靠肩挑背驮。

  2013年,在上海市杨浦区的重点对口帮扶下,县桃源乡人饮工程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1000余人和1600余头牲畜喝上了安全卫生的健康水。

  三年来,上海市以“贵州所需、上海所能”为根本原则,精准聚焦,加大资金支持、产业合作、人才支援、社会帮扶等,努力在帮扶中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项目扶持,改善贫困。三年来,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的122个项目,重点安排在遵义市武陵山、乌蒙山两大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9个县(市)的贫困乡镇、贫困村。其中新建公路43条,新建教学楼、实训室、图书馆21所,新建卫生室9个,新建敬老院、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服务室21处,新建花果蔬菜茶叶种植基地8个,有效助推习水、正安、务川、道真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减贫摘帽”,直接受益群众16万余人。

  产业合作,深化交流。三年来,两地签署了园区共建、商务流通、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一批战略合作协议,合作项目58个,签约资金达到307亿元。浦发银行、海通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申银万国证券等金融机构入驻遵义,为遵义提供便捷优惠的金融服务,拓宽了遵义企业融资渠道。

  人才支援,扶贫扶智。上海援黔干部扎根基层、苦干实干,成为遵义推动扶贫开发、社会事业发展、产业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社会帮扶,深入人心。三年来,上海与遵义相关医院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开展学术交流、学科建设、便民义诊、远程会诊等活动;上海的7所中等职业学校与遵义相关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上海市社会各界共累计捐款捐物近7000万元。

  深化帮扶 实现共赢

  扶贫协作,提升“造血”功能是长久之计。进入第二轮对口帮扶,沪黔两地商定,深化帮扶,推动对口帮扶工作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合作的转变,实现共赢。

  经济合作——以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遵义分区和遵义·上海产业园为载体,两地产业合作有序推进。先后签署了园区共建、商务流通、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一批战略合作协议,在遵义设立贵州省第一家上海外高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DIG),上海市组织了200多批次企业代表团到遵义考察,开展遵义—上海重点行业协会产业合作推介会。

  旅游合作——通过“直飞遵义·醉美之旅”旅游推介会、上海国际旅游节暨花车大巡游等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遵义在上海市民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通过与上海泡泡海旅游传媒集团、上海春秋国旅、国旅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合作,打造了两地旅游直通车,拓宽了沪遵两地旅游通道。

  人才培训——组织35批1182人次赴沪培训、进修或挂职,着重培养园区建设、教育卫生、经贸、金融等人才;邀请8批上海各类专家学者来遵,指导“院士工作站”或“重点实验室”建设。同时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

  下一步,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交流内涵。充分发挥漕河泾遵义分区品牌效应,深入推进园区共建工作。借鉴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做法,在规划编制、人才管理、运营模式和贸易通关等方面为遵义综保区申建工作提供帮助。扎实推动《关于推进商务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等一系列合作协议,加强双方在旅游、文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合作力度,努力实现共赢发展。

  共享新经验 协力谋创新

  2013年4月,贵州省党政代表团奔赴上海学习考察,触摸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新脉动”,学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经验。

  上海“人才为芯、创新为力”的成功经验给贵州代表团带来强劲冲击:贵州发展相对滞后,“贵才外用”现象突出,根本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太低,没有创造出对高素质人才的规模化需求。“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对于后发赶超的贵州至关重要;21世纪的经济是园区的经济,也是创新的经济,贵州在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创新区过程中,要实现旅游产品更加优化升级,更新换代,实现业态更加创新,需要为此寻找更加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更加创新的体制机制和运作模式。

  上海经验迅速转化为贵州发展的新路径。

  精准引才 人尽其才

  2016年1月,面向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贵州启动了百名金融人才“招募”行动。104位金融人才,从中央金融监管机构和各大金融机构集结而来,正式开始在贵州为期两年的挂职工作,壮志豪情投身贵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历史征程。

  这是贵州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范围最广的一次“招才引智”行动,目标是“每个市、州、县都要配一名懂金融的班子领导”。

  在上海从事三农保险和金融创新工作14年的周建峰,就是从那时开始挂职贵州省普定县副县长。

  一到岗,周建峰就在办公室里挂上普定地图,马不停蹄地展开调研。在太平洋保险农险事业部担任高级经理的从业经历,使他在农村金融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他说,贵州省委、省政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把自己的经验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很值得,也很期盼。

  贵州打开山门聚人气,更是聚财气,聚智力。借助金融人才引进,贵州积极搭建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桥梁,让各级领导干部学会用金融的方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引资引智拓宽脱贫攻坚的路子和法子。

  上海证券交易所表示,争取将贵州作为智力帮扶省份,建立专家团队为贵州资本市场发展做长效规划,帮助贵州企业与资本市场加强对接。

  中国人保集团表示,争取将贵州作为保险服务业综合试验区,探索农业保险、责任保险等险种,加大对贵州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力度。

  在金融人才引进过程中,各种金融资源正源源不断向贵州汇聚而来。

  只有筑好巢,才能引来凤。近年来,贵州不断释放政策红利,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对于从省外引进到贵州企事业单位的急需紧缺人才,不受编制、职数、任职资格等条件的限制; 对在境外或省外民营企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可直接引进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同时,实行“人才服务绿卡”制度,为引进人才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对引进并在贵州服务一定年限、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根据情况分别给予100—5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和创新创业资金资助; 对贵州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引进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补助。

  对于入选贵州“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百人领军人才”“千人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当年分别给予每人100万元、50万元奖励。

  一项项优惠政策为人才留在贵州、安居贵州提供了保障。从2013年起实施的“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3年内引进了上百名高层次领军人才,上千名创新创业人才和上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不乏县委书记、园区管委会主任、银行行长、学校校长、医院院长、国有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

  创新引领 弯道取直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殷切嘱托,是一盏明灯,照亮贵州前行的路。

  决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决不能陷入既向贫困宣战又向污染宣战腹背受敌的境地;生态底线要守牢、发展的高标还要跳起来去够——创新发展带来贵州的路径之变。

  产业创新一马当先——

  大数据产业成为贵州的响亮品牌。率先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开放的“云上贵州”系统平台;率先举办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

  平台创新快马加鞭——

  “5个100工程”成为贵州吸纳和集聚生产要素、引进和集成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平台;“1+7”国家级重点开放创新平台成为贵州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试验区。

  投资创新借力登高——

  实施“引金入黔”,引进9家银行、2252亿元真金白银,引进省外保险资金186亿元,为贵州发展注入活水; 启动上千个社会投资PPP项目,政府小投入带动民间资本大投资。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清爽的空气、凉爽的天气,已经成为贵州骄傲。人与自然的和谐、山与水的交响,让多彩贵州魅力无限。

  “十二五”以来,贵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做强做优大生态长板,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共识,积累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成果,取得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成效,绿色已经成为多彩贵州的主色调,生态文明已经成为贵州大地的主旋律。

  2014年6月,《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获批,贵州成为全国第二个以省为单位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6年8月,贵州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力探索欠发达省份经济生态双赢路径。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贵州提出,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促进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等融合发展,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出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

  创新是始终不变的动力引擎。如何把绿色生态与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大开放相结合——上海,这个充满创新的城市,将给贵州带来新的借鉴与启迪。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