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遵义:革命老区的“新长征”

2016年12月06日 10:10   来源:贵州日报   王其伦 李勋

遵义市中心城区日新月异。 胡志刚 摄  

  贵州高原,目光向北。

  遵义会议会址,巍巍娄山关,滚滚乌江水,滔滔赤水河。

  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伟人毛泽东吟哦的《忆秦娥·娄山关》,抢渡乌江天险,四渡赤水神来之笔……穿越历史星空,八十年前的那场远征,已成为史书上一座丰碑。

  当年红军长征路上一朵朵鲜红的烙印,一直镶嵌于黔北的青山绿水之间,留给遵义人民难忘的红色记忆,幻化为精神的力量,激荡奔流。

  历史不断向前,时代催人奋进。

  时空定格在新世纪的这五年。今天,因遵义会议彪炳史册的革命老区,正以新一轮脱胎换骨的勃勃生机,绽放于祖国西南方——

  遵义变“快”了: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净增1000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国、高于西部、高于全省,在西部30个非省会同类城市排名跻身第3位。

  遵义变“大”了: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首次跨入万亿元大关,增长达5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翻番,城镇化率从34.5%提高到48%。

  遵义变“活”了:以智能终端为重点的大数据产业从小到大,规模总量从2012年90亿元增加到2015年62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入驻企业达46家。

  遵义变“美”了: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域旅游引爆“井喷”,“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覆盖226个乡镇1700多个村,全市农村居民收入首次跨过万元大关。

  这个城市巨变的动力绝非凭空而生,老一代革命先烈大无畏,坚定信仰的长征精神早已融入这座800万人口城市的骨髓。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今天,革命老区遵义正以长征精神为养料、为信念,日夜兼程,追赶跨越,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书写全力摆脱贫困、决胜全面小康“新长征”的辉煌篇章。

  干事创业、只争朝夕——面对发展机遇,“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责任感、紧迫感,在党员干部群众心中升腾。

  遵义,古称播州,是一块贫瘠而偏远的土地。

  与贫困抗争,成为一代又一代遵义人艰巨的使命。

  遵义,又是一座英雄而光荣的城市。

  1935年1月7日,一只“特殊”的军队开进了城,将士们或许没有想到,自己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将在这座小城发生重大转折。

  遵义会议让这座城市彪炳史册,留下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不断激励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开拓进取,至今熠熠生辉。

  “贫穷、落后”,“英雄、光荣”,遵义身上被赋予了太多不一样的历史责任与担当,牵动着中央、省关注的目光。

  心系老区、情牵老区、关怀老区。五年时间,省委主要领导多次赴遵义市考察调研,要求遵义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率先向现代化迈进,在全省当先锋、打头阵、走前列、作贡献;要求遵义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机遇,不仅来自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更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关切。

  2012年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号文件”)应运而生。

  “依托贵阳、遵义国家级开发区加快发展航天产业”。

  “以遵义、铜仁为节点城市,以黔北、黔东北为腹地,积极构建连结成渝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的经济走廊”。

  ……

  细细品读,文件中提及或涉及到遵义的地方多达30余处。

  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如何在后发而起的平台上飞身一跃?如何在强者更强的竞争中挺立潮头?

  牢记嘱托,抢抓机遇,只争朝夕。“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责任感、紧迫感,在干部群众心中升腾。

  干!苦干!实干!拼命干!

  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战贫困奔小康。

  在工业主战场,遵义人忙着建设百亿园区,培育白酒、材料、能源、机电装备制造4个年产值超1000亿元的支柱产业集群。

  在城镇建设中,遵义人着力构建黔北城市群,让主城区彰显红色文化元素,完善现代化城市功能,仁怀、桐梓、绥阳、湄潭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

  在农村田地里,遵义人深耕细作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培育茶叶、辣椒、竹子、蔬菜、红高粱、中药材、干鲜果和畜牧水产业等八大农业产业,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三个轮子一起转,转出黔北新天地。

  “只有始终不渝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13年12月28日,遵义市委四届四次全会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开启了改革发展新征程。

  梳理思想,梳理思路,梳理问题,梳理作风,梳理目标,带头服务群众,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推动发展,一场以“五梳理三带头”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在黔北大地唱响。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遵义市委常委会从自己做起,带领各级领导班子先行,市直部门单位压茬进行,以上率下、同频共振。

  遵义市2.5万个单位、1.1万个党组织和23.9万名党员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荡涤作风之垢、行为之弊,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大检阅。

  抓党建就是抓关键,抓作风就是抓重点。

  五年来,遵义四届市委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思想建党放在首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依次开展,“五梳理三带头”“三看三思”等主题活动如火如荼,补足了全市党员干部精神之“钙”,党员干部思想和作风实现“双转变”,转化为后发赶超、推动跨越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建设幸福美好新遵义的生动实践。

  转型赶超、改革发展——革命老区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走过了一段很不平凡、很不平坦、很不平淡的“V”型发展历程。

  “提速赶超”、“转型跨越”、“开放改革”,是见证遵义五年变迁的三大关键词。

  五年前的遵义,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不够快、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带动能力强、有利于结构调整的大项目不多。

  关键时期,既要爬坡过坎,更要转型攻坚。

  在求证“赶”和“转”的命题中,遵义辩证统一“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实施“三大战略”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绿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着力重点突破,打造经济发展高地。到目前,遵义市规模工业增加值首次跨过千亿元大关。

  与此同时,中部跨越、西部转型、东部崛起、北部突破“四大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持续发力,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先进地区继续领跑,后发地区不断赶超。

  扩大开放开发,着力环境改善,打造要素集聚洼地。

  深化改革创新,着力破除瓶颈,增强发展活力。

  到目前,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西部48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第25位,遵义机场临时航空口岸获得国家批复,“5个100工程”累计入驻企业超3000家;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向北挺进”融入川渝取得实效;25项国家级和37项省级改革试点深入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湄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汇川区司法体制改革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始终是遵义谋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

  拉长“长板”——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三大计划”,抓好“五大工程”,搭建“两大平台”,全力打造千亿白酒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白酒产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 

  补齐“短板”——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智能终端为重点的大数据产业从小到大,规模总量从2012年90亿元增加到2015年62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入驻企业达46家。 

  经济,在“拉”和“补”中逐渐提速;

  结构,在“长”和“短”中逐步调整。

  不断演绎遵义新传奇的科技创新可以佐证——

  贵州航天乌江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超临界萃取技术全国领先,填补我省发展医药大健康产业一项技术空白;

  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牵头完成“中国辣椒基因组计划”,解码中国辣椒的基因组序列;

  梅岭电源公司研发热电池复合正极材料,使我国军用电源制造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建成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96家,实施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转化600多项,综合科技进步指数达64%……

  科技创新,不断激发遵义发展的内生动力:去年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产值达365.41亿元,同比增长60.7%,增速全省第一。

  推动绿色发展,是一场加速遵义转型升级的又一关键性战役。

  高能耗,转! 高污染,退!

  遵义市痛定思痛,铁腕铁纪铁律治污,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污染,恢复生态。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7.76%,“十二五”期间累计下降21.65%。

  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生态环境,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八年投入103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建成44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创建国家生态县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8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18%,生态创建成果位居全省榜首,走在中国西部地级城市前列。

  放眼黔北,“月月造林”风生水起,“花海经济”亮点频闪,乡村旅游红似火,生态产业次第兴起,“赤水绿道”引爆全域旅游,海龙屯成功申遗填补贵州世界文化遗产“空白”,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双遗产”城市……

  牢记民生、不忘初心——革命老区民生事业芝麻开花节节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双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服务功能,着力建设宜居城市;

  突出产业带动,推进创业就业,着力建设宜业城市;

  彰显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质,着力建设宜游城市。

  妥处“城”与“民”,遵义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三宜城市”,让遵义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景,从蓝图中正在变为现实。

  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数据:

  五年来,遵义市累计投入各类民生资金1500亿元,办成免费公厕、道路微循环改造等一大批民生实事;

  五年来,遵义市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易地扶贫搬迁14.19万人,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9.47万人,4个贫困县、116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416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4.3%下降到5.26%;

  五年来,遵义市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乡乡有客运站,遵义机场航班通达29个城市并开通境外航线,率先在全省实现移动4G信号乡乡通,率先在全省实施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连续20年五捧“长安杯”,人民群众安全感达97.71%、排全省第1位。

  放眼遵义,四在农家好美,山地城镇好靓,乡村农家好乐,好山好水好风光,大美黔北赛江南。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王晓光说,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全力摆脱贫困,决胜全面小康,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必须以突破、攻克、强渡、飞夺、翻越的信心和志气,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本报记者 王其伦 李勋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