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小小猕猴桃,让十八洞村人踏上科技脱贫之路

2016年10月27日 09:44   来源:人民网   魏艳 赵竹青

  人民网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 王晓霞)近日,在湖南省花垣县道二乡的花垣县农业科技示范园,记者看到,1000亩的“十八洞村猕猴桃基地”生机盎然。虽然距离十八洞村还有40分钟的车程,但这里寄托着十八洞村人脱贫致富的希望。据十八洞村第一支书施金通介绍说,这些猕猴桃是去年栽种的,今年进行了嫁接,预计明年四五月间就可开花挂果。

  十八洞村,这个群山环绕的湘西苗寨,贫困户占到了60%,是典型的贫困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进行扶贫工作调研时曾做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然而,当地的耕种条件十分有限。大学生村官龚海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十八洞村耕地面积总计817亩,人均不足1亩,且分布分散,难以实施产业化和规模化种植。于是,十八洞人决定“跳出十八洞建设十八洞产业”。不光猕猴桃基地离村子远,就连猕猴桃本身也是远道而来。施金通对到访的中科院精准扶贫采访团介绍说,自2014年启动精准扶贫后,通过四处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等,特别是赴蒲江猕猴桃基地实地调研之后,他们决心要将猕猴桃种植作为精准扶贫的产业引入十八洞。

  “其形如梨,其色如桃,猕猴喜食故有诸名”,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对猕猴桃名称的由来进行了生动描述。作为原产中国的落叶藤本植物,猕猴桃不仅是富有营养的鲜美果品,同时也是利润可观的经济作物。

  而四川蒲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优质黄肉猕猴桃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10万亩。2010年,“蒲江猕猴桃”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这其中,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为蒲江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以及智力支持。

  10月21日,当中科院精准扶贫采访团来到蒲江县国家级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进行实地考察时,绵延成片的猕猴桃园区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好产品从种植开始”八个大字矗立田间。据投资建设这一园区的佳沃集团猕猴桃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许钢介绍,这里主要种植由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开发的“金艳”和“东红”两个优质猕猴桃品种,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模式,按照统一的品种授权、技术标准、品质监管和品牌营销来实现多方共赢。目前与该公司合作的专业合作社7家、家庭农场31家、种植大户153户,合作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带动全县10万亩猕猴桃发展。年产量达7万余吨,产值超过7亿元。

  自2007年蒲江猕猴桃发展初始,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钟彩虹就带领产业技术团队长期坚守,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付出了巨大艰辛。钟彩虹说:“2007年那年,我每个月有15天以上驻守在蒲江。”目前,猕猴桃产业已成为蒲江县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农民年纯收入从种植传统农作物时的每亩300元增加到每亩1万元以上,当地1万多农民由此走上了致富路。

  此外,蒲江模式的成功带动了四川、贵州、安徽、湖北等多个贫困县陆续开启猕猴桃产业的科技扶贫。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科研团队总计在8个国家级贫困县和一个省级贫困县开展猕猴桃新品种推广和示范种植,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帮扶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十八洞人也把目光瞄准了猕猴桃项目。2015年春,十八洞村在位于邻近的道二乡花垣县农业科技示范园流转了1000亩土地,用于发展猕猴桃产业。花垣县有关部门还找到武汉植物园,希望得到中科院猕猴桃研究团队的科技支撑。就这样,武汉植物园不仅将黄肉猕猴桃新品种“金梅”的繁殖开发权授予十八洞,钟彩虹研究员和她的团队也承担起面向当地种植户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的重任。他们每个月都要赴现场手把手向果农传授,再加上运用即时通讯手段进行实时在线指导,为种植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此外,花垣县采取“合作社+村委会+农户”的股份制形式和“财政扶贫资金+企业出资”的投入方式来支持猕猴桃项目推广。

  据了解,今年,花垣县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思路,参照“十八洞模式”又完成新增2000亩土地流转,带动周边2352贫困户9444人加入进来,花垣县的猕猴桃扶贫产业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前行。(责编:魏艳、赵竹青)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