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周末,梵净山下的寨沙侗寨人气爆棚,几处停车场爆满,除了大量的散客,团队游也有好几拨,农家乐赚得盆满钵满。
近年来,江口县深入实施“一业带三化”发展战略,把文化旅游产业放在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旅游扶贫,成功打造了寨沙侗寨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
目前,全寨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不足3000元跃升到3.4万元,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49.3%下降到2015年的13.3%。
把旅游扶贫作为突破口
2010年前的寨沙,房屋破旧,村寨道路坑坑洼洼,环境脏、乱、差,全寨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是个典型的贫困村寨。
随着梵净山旅游逐步升温,江口决定利用寨沙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举全县之力建设寨沙侗寨,高起点打造旅游扶贫试点。
该县先后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和旅游扶贫实施意见等10余个专项规划,将寨沙侗寨列为首批旅游扶贫示范点打造,做好村寨的整体规划,充分融合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及旅游产业农家乐发展等。
该县两名县委常委挂帅,县文化、旅游、民宗等部门组成工作组进驻寨沙,参与侗寨的开发建设。2011年,该县多方筹措资金1200万元,建成门楼、寨门、吊桥、鼓楼、石板街、水景观等基础设施。并对农家乐经营户前期创业实行跟踪扶持。
采取1个县直单位挂帮2户经营户,包床位、包餐具、包开业,做好绿化、美化、亮化。同时,投资200万元精心打造了大型山水情景歌舞剧《爱在梵净山》《侗族大歌》《敬酒歌》《芦笙表演》《踩堂舞》等节目。
金融扶贫化解“无米之炊”
2012年,作为发展乡村旅游20个省级示范县之一,该县成立梵净山担保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分行共同建立“群众贷款、政府担保、银行放贷、财政贴息”金融借贷平台。当年,寨沙侗寨30余户贫困农户获得金融支持。
2013年,该县通过协调国开行、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发放金融扶贫款项1636万元。目前,已还贷款1376万元,还款率为84.1%。金融机构的参与和支持,解决了在整体包装打造寨沙侗寨中的资金难题。
江口按照“六个到村到户”的要求,选派精兵强将组成工作组,采取“包户到人、建档立卡”的方式实施精准扶贫。几年来,工作组共帮助解决“农家乐”经营户实际困难934项,协调扶贫项目28个,落实帮扶资金1850万元。
“富学乐美”提升侗寨内涵
该县在寨沙侗寨打造中,始终突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把精品创建作为重中之重。
“富”在寨沙。寨沙侗寨率先在全县成立旅游协会,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管理水平。2015年,全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296人,占全寨总人口的94.2%,年人均纯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
“学”在寨沙。先后组织摄影、导游、工艺品制作、餐饮服务、侗族文化、侗族歌舞等专业培训28场次,侗族文化专家应邀“坐诊”寨沙,教授侗歌、侗舞。
“乐”在寨沙。侗寨实现广播电视、光纤宽带户户通,新建的大型舞台和文化广场,成为经常性举办文艺节目的理想场所,极具侗族文化元素的《侗族大歌》《月上寨沙》等成为文化大餐。
“美”在寨沙。整个侗寨秉承“精而特、生态与文化并重”理念,依山就势,庭院错落有致,石板巷道和流水景致相连,鼓楼、古树浑然一体,民族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融合。
寨沙侗寨先后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全国金融扶贫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贵州民族团结示范村寨等。
旅游扶贫,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农户的房屋由资源变成了资产,平均增值10倍以上,且能作为抵押物进行融资。村民们通过开办农家乐、房屋出租、就地就业、特色种植养殖等渠道,实现增收脱贫。
本报记者 成嘉廷 通讯员 李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