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河南龙池头村:脱贫路上“红花”开 同心是群众路线的“大财富”

2016年09月22日 11:19   来源:大河网   

  十年前,村里人穷得卖血,亲戚见了绕着走,大女儿托了几次媒,就是嫁不出去;现如今,家家住上小洋楼,二女儿却不愿外嫁了,因为“哪也没有俺村好”。

  这是老汉宋宝营的烦心事,也是西华县红花镇龙池头村的沧海桑田。

  一个曾在全省“挂名”的“艾滋病村”、贫困村,变成了闻名遐迩的“幸福村”、示范村;80%的村民搬进了新社区,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在省纪委扶贫工作队12年不间断的帮扶下,龙池头村干部群众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也给了正处在脱贫攻坚关键期的红花镇巨大的信心。9月11日,镇党委书记张国玉告诉记者,该镇需在2018年前脱贫的群众,尚有1409户4541人。“龙池头脱贫给我们的启示,一是精准,二是同心。”

  精准是一以贯之的“方法论”

  识别精准。真扶贫,扶真贫。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县政府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红花镇党委、镇政府为确保识别工作“一户不漏、一人不拉”,“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的工作流程,几乎每个红花镇干部都倒背如流,每一个环节也都近于严苛。等到最终的贫困户确认出来,再建完贫困户信息台账,镇长王维思坦言,感觉像又参加了一次高考。

  帮扶精准。变“撒胡椒面”包村为点到点帮扶。市纪委驻该镇杜岗村“第一书记”王献华的手机里,有不少他和结对贫困户的合影——这也是镇里的“小发明”,一来防止干部走过场,二来方便与群众及时联系。

  产业精准。工农并进,因地制宜。杜岗的河滩地“种树不长苗,种粮打半瓢”,就请来北京新发地公司种莲藕,今年就能见效益;南凌、刘奎庄剩余劳动力多,就引来龙大牧原,能安排160人干活;龙池头村在外打工人员多,就流转土地4000亩,种绿化树、建养殖场。

  同心是群众路线的“大财富”

  在龙池头村,省纪委第八期驻村工作队队长梁嘉涛常被暖心的事儿感动:住所门前路不行,群众就自带铁锹水泥给他修;一人做饭不方便,村民就把自家种的菜摘好,悄悄挂在他窗前……这样的待遇,有几位“前任”的功劳,也饱含着他自己的辛劳:上午去村民宋大毛的大棚里帮忙,下午去村头“龙湖”工地看进展……从早到晚,一忙就近三年,梁嘉涛在龙池头村的“服役”不知不觉超期了。

  在驻村干部的带动下,不少致富能手也加入了扶贫队伍。杜岗村有位“成功人士”吕春山,在外打拼挣下不菲家业,有次回村,被驻村干部的无私奉献打动,于是返乡当了“吃苦受累不拿钱”的村干部,帮扶困难群众。

  精准制导,帮扶有效;干群同心,其利断金。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红花镇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在特色农业上,引导群众种植小辣椒、高端绿化苗木3万余亩;在招商引资上,引进龙大牧原、北京新发地、郑州森爵电动车,就近解决就业近千人;在基础建设上,新建4万亩高标准农田水利示范方,新打机井1560眼,解决1.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下一步怎么干?“咱杜岗的农游一体化有点眉目了,得把名气打出去。”“需要政府兜底的贫困户,得想法增加收入。”……在抗战史上著名的“杜岗会师”纪念地、如今修缮一新的会师纪念馆前,张国玉等人打开了话匣子。

  梁嘉涛正要说话,手机响了,于是起身告辞:村里为72户最困难家庭免费建了集体公寓,这几天就要搬进去,他得过去盯着——眼看月近中秋,他家又难团圆。

  采访结束,已是黄昏。关口村大片成熟的小辣椒像团火烧云,染红了半边天。这是金秋时节收获的颜色,也是扶贫路上最美的红花。

  王合喜 郭俊华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