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天津教委副主任谈“扶教”:供需精准是关键

2016年09月22日 08:1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孙惠玲

    原标题:“扶教”:供需精准是关键

  只有“供给”与“需要”方充分商洽对接、精准发力,才能让“扶教”效能最大化。

  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杂费被免除,这是一个“精准扶贫、扶教”的典例。因为这项措施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孩子未来的人性的关怀,体现了对教育公平的追求。

  另外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些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去继续学习勇气的孩子,大多在乡村。我们要承认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乡村正是基础教育最短的短板。

  怎样更合理、高效地补齐这个“短板”,教育政策红利如何能让最需要的人享受到,有获得感,这是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更是必须做好的工作。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笔者的工作经历告诉我,“扶教”要精准,精准是关键。

  首先制定的政策要精准,精准安排让每一项政策落地的相关制度和机制。“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那么对乡村教师的补充与培养、编制职称、地位待遇、专业发展等就必须进行制度设计。乡村学校规模与质量不能满足学生“上好学”的需求,那么开展城乡对口帮扶和一体化办学,加强城乡间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充分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共享优质资源,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向乡村初中倾斜等,都是针对性的举措。

  只有精准识别需求,充分供需对洽,发力才能精准。近年来,乡村学校硬件建设投入加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但布局不尽合理,资源结构性短缺,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办学理念落后,学校文化缺失,教师专业发展不足等等问题,也都影响着学生能否享受到好的教育。

  笔者有城乡“手拉手式”教育帮扶的经历,感觉“供给”与“需要”双方商洽对接,精准发力才能让“扶教”效能最大化。乡村学校小且分散,集中培训和脱产学习不现实。2010年民进天津市委启动实施“特级教师周末下乡支教行动”。民进会员中的特级教师深入我市比较偏远的宁河县,针对不同学科教师的不同需要,量身定制帮扶方案。采取讲课、说课、对话、研讨的形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化指导。教师们感觉这样的帮扶指导性强,受益匪浅。当然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自我提升的内驱力至关重要。

  同时,管理目标要精准,要制定并分解乡村“扶教”工作目标,落实主体责任。精准管理不但要使“扶教”实施项目顺利开展,更要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扶教”机制,还要使每项具体措施落地生根。建设政府、支教单位和受扶乡村学校三方共享信息资源平台,开展信息查询、数据统计、综合分析、决策参考、社会服务等工作。通过数据管理,及时调整、跟进,将为助推乡村教育发展提供精准的服务和技术支持,使“扶教”工作管理精细化,调控系统化,效益最优化。完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负责统筹协调、分类指导,以连片贫困地区为重点,组织编制规划,加强政策指导,强化对跨区域资源配置、学校布局、教育协作等事项的督促、衔接和协调,利好政策要向贫困地区倾斜。

  提升乡村教育水平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是当前扶贫兜底的重要抓手。只有把这项精准扶贫工作做扎实、做细,才能让政策红利切实落到最需要帮助、最贫困的人身上。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