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精准扶贫“内蒙古版本”:3年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

2016年09月05日 09:22   来源:内蒙古日报   

  原标题: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对症下药 精准滴灌 靶向治疗 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的讲话

  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灌是农业生产中的两种灌溉方式。所谓“大水漫灌”就是在田间不做任何沟埂,由一根大水管往地里使劲放水,任其在地面漫流,借重力作用浸润土壤,这极易造成有的苗被淹死,而有的苗还尚未浇到,这种灌溉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很难起到长效作用。所谓“精准滴灌”就是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毛管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需要的养分一滴一滴、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土壤中的灌水方法,这种灌溉方式不仅不会破坏土壤结构,而且可以节约水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必须在精准施策上下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就是要达到“精准滴灌”的效果。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15年底,我国仍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消除绝对贫困是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因此,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 趟“深水区”、打“攻坚战”的阶段。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扶贫工作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精准”的主要原因在于,原先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已逐渐暴露出弊端。从国家层面看,部分贫困地区“年年扶贫年年贫”,贫困“帽子”竟然成为争夺的对象;从地区层面看,重“面”不重“点”,多锦上添花、少雪中送炭等粗放式扶贫屡见不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精准脱贫的新要求,就是要做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扶持谁”是精准脱贫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前提和基础,目的是为解决“脱真贫”的问题,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工作时提出的“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的要求,用“定位仪”和“瞄准器”对贫困村与贫困户给予准确定位和精确瞄准。就内蒙古而言,就是要做到底数清,不仅要通过建档立卡锁定贫困户,而且要通过“回头看”再次核准;不仅对贫困数据精准锁定,而且要对致贫原因精确筛查,变“只进不出”为“有进有出”,“不清不楚”为“一清二楚”。

  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

  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必须做到责任清。一是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脱贫攻坚责任,牵住精准脱贫的“牛鼻子”,严格落实“省区负总责、盟市承担主要责任、旗县承担主体责任、苏木乡镇与嘎查村承担直接责任、各级有关部门和单位承担帮扶责任”的工作责任制。二是明确党员干部的帮扶责任。“刀不磨不快,玉不琢不光”。脱贫一线是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的“大课堂”,是锻造优良作风的“大熔炉”,要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的“领头羊”作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钉钉子精神,将精准脱贫的责任牢牢记在心上、紧紧拿在手上、实实在在落在行动上。

  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怎么扶”是精准脱贫的关键,是要解决“用什么帮扶”的问题。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多样,发展需求各异,在帮扶过程中,如果户户一个样,就失去“精准”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顶好高骛远的目标”。因此,精准帮扶须做到办法清。内蒙古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对照“五个一批”的途径,逐户逐人把扶持措施落实到位。不仅要找准致贫“病根子”,而且要开对致富“药方子”,一村一策,一户一方。其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就是要引导和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且通过产业项目扶持实现脱贫;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是针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贫困人口,重点是确保其搬得出、稳得住和能致富;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是针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将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对接,使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实现当地就业,就地脱贫;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要确保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例如对贫困户子女高中等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给予免除,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对升入专科、大学的贫困户子女给予资助,等等;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则是针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和大病保险政策向贫困人口倾斜,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的发生。另外,精准帮扶还须做到工作要求清,实现精准规划、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要力争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

  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与精准脱贫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区时的谆谆嘱托,也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遵循。

  内蒙古有贫困旗县57个,其中国家级贫困旗县31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县26个,共有贫困人口80.3万。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从2014年开始,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联系帮扶活动,扎实推进“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计划利用3年时间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工程勾勒出了一幅精准扶贫的“内蒙古版本”,其核心要素是“全”,广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转型、社会保障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全面推进,农区、牧区、林区、垦区的嘎查村全面建设,农民、牧民以及林区垦区的职工全部涉及,实现从物到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部覆盖。

  我区将“十个全覆盖”与精准脱贫紧密结合、同步推进,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注重把危旧房改造与异地搬迁脱贫相结合,注重把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扶持脱贫相结合,注重把生态搬迁与补偿脱贫相结合,注重把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教育、医疗、文化脱贫相结合,注重把基本公共服务在农村牧区的落地与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相结合。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精准脱贫,是广大贫困群众的殷切期盼,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手段。各族干部群众要把责任扛肩上、把任务抓手上、把时限记心中,拿出“亮剑”“冲刺”精神,鼓励引导社会资源参与,营造“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气势,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就不会让任何一个地区掉队、任何一个群众落伍,必将实现既摘“穷帽”又拔“穷根”的目标。

  (执笔人:柴智慧)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