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罗妍雪本报记者 黄永礼
“爱心圆梦大学”的救助金,爱心企业的现场捐助,好心人寄来的生活费……秋季开学前一天,霍山县上土市镇的残疾女孩刘九龙拿出小本子,认真记下获得的每一笔助学金。和刘九龙一样幸运的,还有霍山县内的所有贫困学子。今年以来,霍山县秉承“精准扶贫从娃娃帮起”的理念,将“爱心助学”与“扶贫攻坚”相嫁接,在精准走访、协同发力、助学育人上下功夫,全面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贫困学生全覆盖”的助学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助学最要紧的,莫过于找到真正需要资助的对象,实现‘点穴治病’。”霍山团县委书记汪琴介绍,今年该县发动各直属中学团委、乡镇团委、公益组织及青年志愿者组成四个家访小组,对申请救助的涉及到16个乡镇143个村的317户贫困学生每户必到,为最终精准确定助学对象和助学金额提供了重要依据。
“每一户受助学生的信息都是用脚丈量出来的。 ”自7月25日起,上海师大大二学生杨茶便放弃了暑期的休息时间,跟随着团县委助学小分队进行走访活动。“到了目的地,除了填写走访表,还要进行图片、影像资料收集,拍摄照片存档。”杨茶说。为将“精准”落实在“黑纸白字”上,团县委按照“一人一档”为贫困学生建立了纸质和电子双重档案,内容包含了被助学生的贫困说明、图片证明、入学通知书以及困难户申请表等详细的贫困情况资料。在查访的尾声,还设定了一个多级评议环节,通过小组汇报评议、乡镇综合评议、全县汇总评议三个步骤,最终确定学生的贫困等级和补助金额。目前,争取到的90多万元“圆梦大学”资金,已有序发放到200多个学生手中。
开展精准助学,“单打独斗”力量有限。霍山县汇聚众力,“众人拾柴”协同发力扶贫助困。
“我想上小学,将来还想上大学。 ”8月末的一个早晨,家住诸佛庵镇桃源河村的李崇凯小朋友,终于见到了从无锡市赶来资助他的热心人。由于父母离异,8岁的李崇凯一直和年过七旬的爷爷住在租来的房子里,眼看着孩子即将入学,老人却拿不出多余的积蓄。就在一筹莫展之时,县编办积极“牵线”,为孩子找到了远在千里之外无锡市计量检定测试中心的志愿者,铺就了孩子今后的求学之路。
除了大山内外的“亲密互动”,今年,该县教育局和扶贫办也组成“联盟”,为全县贫困户子女建档立卡,提供扶贫专项助学金和免补学费、住宿费、教科书费等资助项目。翻开《扶贫助学手册》,记者看到,资助实现从幼儿园到研究生“一条龙”服务,并包括“奖、贷、助、补、减”各项“量体裁衣”的措施。
今年夏季的洪涝灾害过后,省及六安市各部门积极向受灾地区的学生捐赠物资;霍山县直单位和党员干部奉献爱心,为山区孩子购买了书包和文具等学习用品;数百名网友借助“爱心众筹”的平台,让更多的孩子重新进入了课堂。
“学生资助不是简单的‘施粥、发福利’,更是在‘育人’上下功夫,帮助困难学生走上自立自强、成长成才道路,让他们学会心怀感恩、饮水思源,将爱心传承下去。”该团县委负责人介绍,该县在资助方式上不仅仅局限于捐钱、捐物,还在暑期期间组织受到资助的学生到电商企业、农村淘宝站点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取报酬,同时提高他们的能力和自信心。同时,受资助的大学生们暑假期间有的加入“守护文明城市”志愿队伍,有的前往敬老院、孤儿院开展志愿服务,奉献爱心。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