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张维林:“五个创新”架“连心桥” 十万农户走“脱贫路”

2017年09月21日 13:4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张维林甘肃省甘谷县腾达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校长,他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招工—培训—输转—维权—引资“五位一体”的全省劳务输转新路子,和“订单式输转、学徒制培训、市场化运作、一条龙服务”的劳务输转模式。运用“互联网+劳务输转”,首创400云平台,目前已发布企业4862个,用工信息上万条,储备人力资源信息30万余人。2014年牵头成立了天水劳务产业协会,并担任会长。协会涉及甘肃东部3个市的12个县区,辐射带动人口500多万人,每年输送务工人员18000余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带薪培训”,共为36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培训工资400多万元。10年间共输送14个县区的农民劳务人员10万多人次。


  创新之一:“五位一体”形成劳务输转新模式

  张维林出生在甘谷县谢家湾乡张家沟村,这里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经济落后。17岁那年,他第一次离家来到江苏,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他从干搬运、搞销售做起,到介绍老乡进厂务工,萌生作劳务输转的打算,再到成立专门的劳务公司,每年输转务工人员几百人到几千人,成为全市全省数一数二的劳务经纪人,张维林不仅圆了自己的创业致富梦,更带动了甘谷山乡群众一同走上了劳务精准脱贫的“康庄大道”,他也因此荣获“全国创业之星”、“甘肃省金牌劳务经纪人”、“甘肃省第六届创业带头人”等殊荣。

  打造品牌劳务,开展劳务输转,帮助更多的农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是张维林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多年打工和做劳务经纪人的过程中,他深深地体会到,没有技术的劳务工去南方只能当小工、出苦力。为了培育技能型、复合型劳务工,打造品牌劳务,2011年,他将大智公司年加工20多万套工装的服装厂引资迁移至甘谷、清水和武山进行加工制作,探索开展劳务招商,实现了本地人家门口务工挣钱的梦想。2012年,大智公司又将价值400多万元的5套塑胶模具冲压教研教学设备运到甘谷腾达技校。2013年正月16日,张维林调来63辆大巴,排成长龙,从甘谷出发,通过天水、宝鸡、西安、郑州、南京,一路浩浩荡荡的奔赴苏州,一次性输转农民劳务人员4300多人,成为甘肃劳务输转历史上最亮丽的风景线。甘谷县委、县政府专门划拨了10亩土地,用于培养高技术劳务人员。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招工—培训—输转—维权—引资“五位一体”的全省劳务输转新路子,和“订单式输转、学徒制培训、市场化运作、一条龙服务”的劳务输转模式,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信息?决策参考》向全省转发,引起强烈轰动。

  劳务人员的安全,是张维林最为操心的事情。张维林提出,劳务输转“一个不能少”的原则,必须保证每个劳务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一次,张维林在甘谷接到长途电话说,一名劳务人员因突发疾病,昏倒在地。张维林立即指示送往务工城市最好的医院,并连夜开车到西安机场,坐早晨第一时间的飞机赶往务工地点,到达医院后,张维林积极与医院大夫取得联系,共同制定医疗方案。家属赶来后,又为家属提供一切帮助,张维林三天三夜几乎没有合眼。医院大夫得知赶来的是千里之外的劳务负责人时,伸出大拇指说,要不是张维林及时赶到,提供一切支持,这孩子就有危险了。2个月后,孩子病愈出院,张维林按照标准,垫付了工资,而且为家属发放了补贴,孩子的父亲拉住张维林的手说,你就是孩子的再生父亲啊!劳务输转“一个不能少”的原则,不仅是人文关怀,更是一种正能量,为张维林的劳务输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之二:运用“互联网+劳务输转”,首创400云平台

  多年的劳务输转实践,张维林认识到,要做好劳务输转,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就业模式多元化,就必须及时准确掌握丰富的就业信息。为此他充分发挥职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确定专人负责筛选、整理和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向贫困村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指导。积极与中国移动、平安保险、甘肃银行等大型企业深度合作,充分运用“互联网+劳务输转”,首创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天水劳务400云平台,建立务工人员信息采集网点400多个,建立了庞大的务工者个人信息数据库,实现了用工企业与务工者精准对接、精准就业。

  天水劳务400云平台组建以来,张维林为每名受训学员免费提供了一部手机、购买了一份保险、办理了一张银行卡,每月赠送话费20元,最大限度为学员提供精准就业便利。400云平台不仅实现了用工企业与务工者精准对接、精准就业,而且为务工者寻求维权保障提供了最大化的便利。学员到企业就业后,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都可以通过400云平台进行维权投诉,校方接到投诉后,将学员反映的情况第一时间向企业驻厂教师进行反馈,并督促尽快解决问题,让学员可以足不出户进行举报、申诉、维权,实现了矛盾调解信息化、法律维权“零距离”。目前400云平台已发布企业200多个,用工信息上万条,储备人力资源信息10万余人。


  创新之三:抱团取暖,甘肃四十多个县区实现“劳务同盟”

  开展劳务输转,仅靠甘谷一个县的人力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周边县区的积极性,进行抱团取暖,形成劳务输转的区域化、装口化、优势化。2014年10月张维林牵头成立了天水劳务产业协会,并担任会长。协会涉及甘肃东部3个市的12个县区,辐射带动人口500多万人,成立了秦州、清水、张家川、成县等14个县级分会,每年输送务工人员8000余人。甘谷做为天水劳务产业的龙头分会,在各乡镇、各行政村建立了405个劳务招工点,负责天水地区和定西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2017年4月张维林当选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新一届会长,至此,甘肃80多个市县的劳务输转的这项产业、这盘棋,将通过张维林的“创新模式”,开始活了起来。张维林3个月内,一天一个县,已经跑完了全省40多个县,甘谷执行总部开始运行了,各市州、各县区劳务同盟纷纷建立了,甘肃劳务输转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此外张维林的腾达技校已与江苏巨腾国际、波司登制衣、昆山联涛等多家上市企业签订生产协议,成功引进电子配件加工生产线10条、制衣缝纫组3组,年产值达到1千万元以上,实现本地培训就业千余人,真正开创了全省劳务招商的先河。

  创新之四:为贫困农民开展带薪培训

  针对农村一直存在的培训难、就业难等实际,2016年以来,首创了腾达独特的培训模式——“带薪培训”。开展了电子装配工、缝纫、种植、养殖、驾驶等多项专业技术培训,共免费培训6000多人,其中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带薪培训”,共为3600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发放培训工资400多万元。这项培训模式为全国首创。

  创新之五:开展跨国劳务,为精准扶贫再添辉煌

  为了进一步扩大劳务输转渠道,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力,去年上半年甘谷腾达技校又成立了对外劳务派遣有限公司,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业务。腾达对外劳务派遣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境外劳务咨询、培训、派遣,截至今年6月,已经向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有序输出劳动力3300多人。

  辛勤的汗水结丰果,“六大积累”全面提升。一是截至2017年6月的10年间,张维林共输送甘谷、清水、武山、成县等14个县区的农民劳务人员10万多人次,按每年人均工资3万元计算,每年为贫困家庭挣回人民币3亿多元。10年时间共为贫困家庭挣回人民币20多亿元,直接使10万个贫困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有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已经在东部发达地区结婚买房,成为城市居民。据统计,通过张维林的培训和输转,14个县区直接脱贫的村达230多个,脱贫人数超过50多万人,辐射带动贫困群众达200多万人。仅甘谷一个县,连续通过张维林的劳务输转,4年共输转3.2万人次,按人均年纯收入3万计算,4年共挣回人民币9亿多元,靠劳务输出直接脱贫2.5万多户,脱贫人数达12万多人。

  二是“六大积累”全面提升。通过劳务输转,原来老实巴交的农民气质几乎脱胎换骨,变成了精明能干的工人,实现了信息、资金、知识、技能、观念、气质“六大积累”的全面提升,14个县已有1000多人回乡创业,办公司、建果园、开商店、办驾校、搞运销、做服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达到了“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应。对此张维林动情的说,劳务输转是西部贫困地区最直接、最有效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责任编辑:高原)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