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专稿 > 正文

孙开林:带领村民决战贫困 做脱贫攻坚领路人

2017年09月14日 14:2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孙开林现任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委书记、村主任。自担任村主要领导岗位以来,他始终深怀一腔爱民之心,善谋一方富民之策,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摆脱贫困,在他的带领下,尧治河村从住茅草房到户户住上小别墅;从村里没有一条出山的路到户户通水泥路,从70%的村民常年靠救济生活到人均纯收入4万元以上,从全县“极贫村”迈上了全面小康的幸福之路,跻身“全国十大幸福村庄”。他也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十佳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优秀农村人才”、“全国十大优秀村官”、“全国小康规范建设十大带头人”、“全国新农村建设十大模范带头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十佳党组织书记、湖北省“扶贫开发奖章获得者”、“湖北十大扶贫标兵”、“湖北省十大扶贫突出贡献个人”、襄阳市社会扶贫“十佳”人物,当选“十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共十八大代表。

  精神脱贫、扶志先行,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地处高山之巅的尧治河村,平均海拔1600多米,到1988年,仍然“吃的供应粮,穿的烂衣裳,点的煤油灯,住的破草房”,受高山阻隔,村民水、电、路、讯不通,集体经济空壳,人均收入不足300元,集高寒、边远、贫困、落后于一体,是穷得出了名的特困村。

  如何从精神上摆脱贫困,就成为了尧治河人必须迈过的“第一道坎”。作为村支部书记的孙开林,组织村民学报纸、学典型,谈心得、谋出路,使大家明白: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贫困不会自己走;靠外援、吃救济,永远拿不到富裕门楼的“金钥匙”;只有坚决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豁出身子干起来、走出去,才能斩断穷根、走上富路,并喊出了“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的誓言。终于,精神脱了贫,人人干劲增,“用双手改造山水、用劳动积累财富”成为了全村男女老幼的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带领村民决战贫困

  孙开林在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支部第一次开会,他就亮明观点:“当干部就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尧治河的穷根就是没有主导产业。”于是,向贫困宣战目标正式出炉:劈山修路、炸石开矿、筑坝办电、兴工办厂。

  上世纪60年代,尧治河村就探明当地蕴藏巨量磷矿,因为不通公路,磷矿开不出来,运不出去。说干就干。施工没有炸药、水泥,他一边找政府一边求朋友,能要就要,能借则借;没钱付村民劳务费,他把家里攒了多年计划盖房子的4000元钱拿出来,又贷了3000元,作为修路开矿的铺底资金;修路没钱请技术员,他就和大伙翻山越岭,用竹竿估摸着测量线路。开工那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刚开始大家都放不开手脚,战战兢兢。他咬咬牙说,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第一个腰系绳子,跳下悬崖,吊在半空中打眼放炮。在110多个日日夜夜,岩石上攀的是人,岩石缝钻的是人,岩壁之前吊的是人,开山的炮声代替了过年的炮仗,踏冰卧雪代替了围炉烤火,互助挖填石方替代了拜年的话语祝福,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尧治河人硬是凿出了一条6公里的出山路、致富路,这条路让村里5个党员因工伤残疾,3名党员因事故献出生命。20多年来,他带领尧治河人,在平均海拔1600多米的深山峡谷间修筑公路130多公里,为磷矿运输和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靠开矿尧治河人终于走出了贫困,腰包也慢慢的鼓起来了。孙开林却在思考着:开矿吃的是祖宗的饭,断的是子孙的碗,我们得还子孙的帐。1996年,一张大的蓝图又在孙开林的脑海中绘就,那就是修水库建电站。干部说孙开林“疯”了!他就给村干部一个一个做工作,带领干部挨家挨户搞动员。尧治河人开始拦河筑坝办电站,全村200多名男女劳力靠肩挑背驮把近万吨砂石、水泥、钢筋等建材,从两公里外运到坝基处,60天时间,每天人均负荷1000多公斤货物,在没路的河汊中行进20多里, 看着一天天长高的石坝,再苦再累,村民们都咬咬牙,挺过去!半年之后,眼看水库就要建起来了,谁料一夜山洪暴发,大坝尽毁。全村人呆了、哭了,孙开林也想哭,但忍住了。这一天成了尧治河村最悲伤的一天。痛定思痛后,尧治河人更卖劲了,全村倾巢出动,在坝基附近的山崖上安下了160多个临时新家,连续奋战300多天,一座高27米、坝体2.3万立方米,可蓄水28万立方,年发电量378万千瓦时、综合效益达71万元的发电站建成了。有了一级电站,然后二级电站、三级电站,尧治河人一直没有停歇,到目前,尧治河村共兴建了10座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2.44万千瓦、年收入达3000多万元。

  凭借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孙开林又有了大胆的想法,他把眼光投向村外、镇外、县外,采取收购、参股、租赁等形式,网络发展资源,开拓发展资源,开拓发展空间,不断转型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先后收购了县域内5个中小型水电站;购买了4处矿山开采权;投资收购了房县天源公司、保康楚翁泉酒业公司等企业10多家;一次性买断毗邻的房县野人洞、野人谷两个景区50年经营权。在他的主导下,尧治河村抓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根据所处的区位优势、气候条件、山区民俗特点、历史文化积淀等条件,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转型跨越、富民兴村的主导产业,聘请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地的专家学者,科学编制尧治河村旅游发展规划,并建成了尧治河国家4A景区,尧治河初步形成了以磷化工、水电开发、生态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为支撑的村级经济。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2016年,企业数量发展到24家,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8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4万多元。孙开林本人也因此被村民称为尧治河产业扶贫攻坚的筑梦人。


  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从走向富裕的第一天起,孙开林就始终思考,如何避免因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而牺牲发展效率?村集体有收入了,如何公平地让村民共享?如何让有残疾、有智障的村民共同富裕?

  由于历史原因,尧治河村还有一些智力低下的人,土话叫“哑糊”。生活不能自理,光靠救济、帮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苦思冥想的孙开林,想到了把他们组织起来,让他们自食其力,成立“三福”公司的好办法。“三福”意为服务、扶贫、福利。成立之初,有22名弱智者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采用大集体记工分的办法,安排出工。农闲修路、改田、植树;农忙帮人抢种抢收。过去这些“只知道吃,不晓得做”的人,现在都成了大忙人。身高只有1米5、数不清自己十个手指头的王当春,进入公司第一年,就为家里带回了8000多元现金,为把三福公司越办越红火,孙开林又结合实际进行了改革,采取定领导、定对象、定项目、定资金、定报酬、定目标的措施,一步到位,三年脱贫。目前该公司员工每年人平收入达3万元以上,100%的员工住上了楼房,90%的结上老婆,过上了富裕生活。

  为确保扶贫攻坚效果,孙开林结合集体经济块头不断壮大的实际,每年都为农户代缴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直到改革后取消为止;从1996年起,对学前班和小学实行完全免费教育,对升入初中、高中和考上大学的分别给予1000、4000元至10000元的奖励;1997年,又建起了襄阳市第一家村级福利院,对孤寡老人实行集中统一供养;坚持为村民补贴电费,代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为全村农户购买家庭财产保险和养老保险。同时,在他的主导下, 在龙门口和滴水岩小区,先后建起160多栋别墅,视每户收入情况适当缴纳房款就可入住,其中10个特困户房款全免;现在家家住别墅,户户有小车。

  这些年来,孙开林始终把扶贫攻坚和老百姓的事当自己的事,老百姓没想到的,他帮他们想到;老百姓想到了的,他把它做到、做好、做得老百姓满意。目前,全村成了“六通七无村”:户户通公路、通电、通安全用水、通电视信号、通互联网、通客车;无群众负担、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无黄赌毒现象、无群众上访、无失学儿童、无封建迷信、无非法传教。在孙开林的带领下,尧治河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山区幸福村。


(责任编辑:高原)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