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在脱贫路上,戈壁新城贫困村民的笑声

2018年07月12日 14:33   来源:青海日报   

  本报实习记者 王菲菲

  通讯员 王建芳

  “这就是我们全家的希望哩!”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城北村脱贫户李玉龙望着4亩(0.27公顷)地里长势旺盛的枸杞和藜麦,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李玉龙是城北村贫困户中的脱贫典型,赶上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城北村党支部书记汪红林告诉记者,李玉龙老两口年龄大,身体有病,没有劳动能力,两个女儿还在上学。在脱贫之前,生活一度陷入困境,老两口曾经打算让孩子辍学。

  在精准扶贫路上,格尔木市把李玉龙一家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先从危房改造入手,为他争取到了6.5万元的危房改造资金,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城区、镇、村帮扶着修整院落、围墙,联点帮扶单位帮助销售地里的枸杞和藜麦,一对双胞胎女儿也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在脱贫攻坚道路上,为了让和李玉龙一样的贫困户脱贫,格尔木市主动承担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把精准扶贫作为民生“头等大事”,严格落实“六个精准”工作要求,以精准扶贫、稳定脱贫为目标,以问题、目标、结果为导向,以扶贫、扶志、扶智为手段,严格按照“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的政治要求,采取“输血式”扶贫,“造血式”脱贫,不断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

  资金项目做保障

  “输血”带来新动力

  加大资金投入,践行“大扶贫、大投入”理念,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主导作用,在确保全市76%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支出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财政刚性投入机制,市级财政每年按20%的增速安排扶贫资金。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5.28亿元,用于提升贫困群众发展能力和生产生活水平。

  强化政策支撑,构建起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含金量高的“1+7+10+3”政策保障体系,创新推出党政军企事业单位联村帮户和脱贫攻坚工作周例会、进村接访等26项制度。全面落实“一村一方案、一户一办法”要求,提升因村因户因人政策的支撑力和精准度。

  推行“一线工作法”,坚持重点任务“一周一梳理、一周一交办、一周一销号、一周一通报”,建立健全定期沟通和日常联络机制和信息交流通报机制,对项目实施全程跟踪管理,全封闭专户运行,严格实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扶贫项目资金“报账制”“审计制”和“跟踪检查”等管理制度,提高了扶贫项目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保障资金、项目、人员“三安全”,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培育了一批致富能手、能人大户、劳务输出经纪人和创业典型,让典型现身说法,激发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从以往争戴“穷帽子”到主动申请摘除“贫困”标签蔚然成风,全力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脱贫摘帽”的目标迈进。

  绿色脱贫结硕果

  强化“造血”再发力

  绿色是农民群众发展的希望。为了巩固李玉龙和脱贫户的脱贫成果,格尔木市持续推进产业扶贫,在增强造血功能上下功夫。挖掘格尔木市特色产业优势,鼓励支持脱贫户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家乐等扶贫产业,促进贫困村“一村一品、联户多业”发展。

  “只要是脱贫户的经济作物和农产品,我们以市场价全力收购,解决贫困户销路难的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市各帮扶单位用实际行动兑现诺言,仅李玉龙一家田里的收入就到了万元以上。2017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9500余元。

  同时,积极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品牌农业,发挥鸿岩石材厂、仁达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更为紧密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特色生物产业园建设,帮助解决群众就业并带动发展生产;创新资金收益扶贫模式,推进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民,让脱贫户更多分享现代农牧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格尔木市通过“输血式”扶贫、“造血式”脱贫,激发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构建起了助推脱贫群众稳步增收的造血机制,让脱贫光荣始终成为绿色发展奔小康的主旋律。目前,全市上下正用心、用情、用力攻坚补短板,以积极赶考的姿态,迎接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