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邢 云
71岁的乔二民最惬意的事儿,就是拎着板凳坐在小院里的核桃树下,沏壶茶独坐或与人聊聊家常。核桃树枝繁叶茂,伸展开来的树冠遮住小半个院子,挡住了刺眼的阳光,留下了一院清凉。
乔二民满手老茧,精气神儿十足。1999年,时任临城县乔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的他,带领村民在乱石岗上种核桃,顺便在自家院里也种了一棵。时光如流水,柔弱的核桃苗已长成大树。和这棵核桃树相伴相生,村外千余亩排列整齐的核桃树,还在沟壑间书写诗行。
乔家庄地处浅山,山路弯弯,岗坡起伏连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过去,乔家庄的山沟沟却养不起当地的百姓。1986年,乔二民作为农村少有的拖拉机手,在井陉矿上运煤,成了村里第一批“万元户”。后来,他入了党,再后来,担任了村支书。
上任伊始,村集体财务账户上不到200元,对外欠账却有两万多元。
他垫钱打井、引水,把旱田变成水浇地。上世纪90年代末,他盯上了村后说不清荒了多少年的1200亩荒岗。
“想从石头缝儿里抠金子?”有人劝乔二民“省省吧”,可他执意一试。
那时,临城县号召开发“三荒”(荒山、荒滩、荒坡),乔二民争取来一些扶持资金,搞起了核桃种植项目。在县里的帮助下,人们修建塘坝,引水上山,对道路进行砂石硬化。
乔二民之所以要种核桃,是因为与龙头企业“绿岭公司”做好了对接。
“李保国教授生前每年都要来村里好几趟,手把手教村民种核桃,还给我鼓劲儿:老乔,你一定带好头,让更多的乡亲都来种核桃……”想起往事,乔二民眼圈儿直红。
几年后,核桃树进入盛果期,荒岗成了“花果山”。村民纷纷加入种树大军。村里顺势成立核桃专业合作社,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采摘销售,因为果品品质好,乔家庄的核桃比其他地方价格贵一到两成,还供不应求。
现任村支书乔增利对此深有感触,“多亏了老支书当年种核桃,才让村子有了这么大的变化,他就是人们心目中能给大家带来好日子的‘核桃支书’!”如今村子被评为2014年度省级“美丽乡村”,他们还与当地另一家企业绿蕾公司合作,千余亩核桃根本不愁销路。
乔家庄安闲静谧,街上村人相见,笑问林间收成。住有新居,出门有车。乔二民算了一笔账:“每亩45棵树,每棵树产10斤干果,按每斤最低20元算,一亩地至少能挣八九千。”
现在乔家庄一共1180多口人。乔增利说,绝大部分家里经济条件都不错,但因为孤残疾病等因素,目前还有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刚脱贫的杨春明就实实在在沾了种核桃的光。
杨春明70岁,无儿无女,家境窘迫。早先,村委会给他申请办理“五保户”,还安排他给村里“看泵”,生活还算过得去,但一直紧巴。他原有两三亩闲地,村委会帮他全种上核桃树,“生活一下子变了样。”乔增利说,剩下的贫困户还得围绕“种核桃”做文章。
乔家庄好几户村民搞起了苗圃卖核桃苗,这也是乔二民出的主意,“我们跟绿岭公司合作,外地采购商要提前预订才能买走咱的核桃苗,一亩赚两万多元。”
乔家庄变了,不仅秀外,而且惠中。年岁已高,乔二民不再担任村支书。但他不忘提醒乔增利等村干部,乔家庄人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缺了精气神儿,迟早会走下坡路。”
村委会前的文化广场,不仅有体育健身器材,还竖起宣传窗、阅报栏,不仅有棋牌室,还有图书室,一面面文化墙给村里添了许多美丽色彩。常有群众自发地扫地、捡拾垃圾。大街小巷干净悦目,与山清水秀的环境完美融合在了一起。乔增利说,乔家庄将由核桃种植向观光采摘、核桃文化方向发展,搭上全县推进全域旅游的机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临城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内生动力,突出发展以薄皮核桃种植和深加工为主的核桃产业,县财政每年拿出不低于200万元资金,采用一头补苗子、一头补深加工模式,落实核桃苗补贴政策,全县1.2万余农户依靠种植核桃树致了富。
乔家庄的核桃树今年长势不错,嫩嫩的幼果挂满枝枝桠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乔家庄一天天在变。乔二民院里的核桃树,忠实地守望着一个又一个收获的季节。在老人心目中,这棵核桃树已不是“树”,它是乔家庄的美丽之魂。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