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贤 通讯员 冯 强
当前,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向纵深发展,贫困对象贫困程度深、发展条件差、内生动力弱等问题越发凸显,广西军区党委领导认识到,参与驻地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要在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上下功夫。
为此,广西军区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扶党建帮强支部、扶教育帮提质量、扶文化帮正乡风、扶基建帮促发展、扶产业帮增收入、扶医疗帮减负担”的“六扶六帮”扶贫工作基本模式,为部队参与精准脱贫攻坚提供了“广西样本”。近日,在百色召开的军区部队参与打赢打好自治区精准脱贫攻坚战任务推进会上,广西军区推广了这一扶贫工作模式。
帮建一个坚强的党支部,即能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扶贫队。部队结合党建工作的自身优势,从帮建组织、帮抓规范、帮强作用、帮带党员等方面入手,与贫困村党支部建立帮建对子,开展军地党组织联建共创活动,派出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建立起常态化的帮扶机制。
田阳县那坡镇永常村是该县人武部的挂钩帮扶点。人武部发动10多名年富力强的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广泛开展“脱贫一帮一,致富手拉手”活动。党员苏其高是一家石磨厂的老板,结对活动开展后,他招了8家贫困户到厂里做工,去年底每家分到约2万元的劳务报酬。
广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教育水平相对滞后,抓好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部队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一项长远之计,努力让贫困孩子享有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上个世纪90年代,广西军区就投入120多万元,在田阳县援建了永常希望小学,该校在当地同类学校中硬件设施多年处于上游水平。近年来,他们又重点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协调上海师范大学每年安排2名研究生到永常希望小学支教;投入50多万元,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协调与南宁市桃源路小学结对共建,定期组织师生交流、丰富音体美等素质教育内容。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可形成勤劳致富的新风尚。因此,部队注重在扶文化正乡风下功夫,激励和引导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天等县宁干乡黎明村明屯曾一度赌博成风。从2015年起,崇左军分区协调联系“水滴夏令营”支教团队每年到明屯,开启了一场“军民+”乡风自救行动;鼓励村民自发成立“明屯爱心基金会”,组织边防官兵参与该屯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激发屯里老少向善向上的热情。该屯已于去年底实现脱贫。
让发展根基厚实起来,方能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广西军区坚持把扶基建促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把扶产业增收入作为实现持续脱贫的根本之策、把扶医疗帮减负担作为精准脱贫的一项重要内容,夯实稳定脱贫、持续发展的基础。
防城区十万山瑶族乡那稔村约有1/3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防城港军分区把解决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的重点,先后帮助完成那稔村胜利小学整体重建、村“两委”办公楼及配套设施、4条村屯道路硬化等项目建设,解决了人畜饮水、村容整治等10余项村民急需解决的难题。
针对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期,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人口脱贫成为“最难啃的骨头”,广西军区指导各级将新发展理念融入脱贫攻坚任务中去。
渔洞村曾是永福县最贫穷的村屯之一,也是国家整村推进规划的贫困村。前些年,一拨又一拨人为村里送钱送物,却始终没能拔除穷根。桂林警备区在走访调研后发现,渔洞村气候条件温润、土壤排水良好,非常适合发展沙糖桔种植。如今,经过努力,该村沙糖桔种植搭乘“互联网+”快车,蹚出了精准扶贫的新路径,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渔洞模式”。
做好边境地区的脱贫工作,使边民能够安居乐业,具有促进富民固边、打造厚重边防的现实意义。广西军区把做好脱贫攻坚作为兴边富民和稳边固疆的有力抓手,先后与13个边境村屯、278个贫困户、1085名贫困边民建起了帮扶关系,在挂钩帮扶的中小学广泛开展“八个起来”国防教育活动,即国旗升起来、国歌唱起来、军歌响起来、国防教育课上起来、英雄故事讲起来、国防标语挂起来、国防墙建起来、国防活动开展起来;在帮扶村做到“六个有”,即村宣传橱窗设有国防教育宣传栏、村文化站有国防教育专柜、有国防教育宣传标语或横幅、军烈属家庭挂有光荣军属牌、村支部和民兵之家订有《国防报》、重要节庆有拥军优属活动。
如今,随着边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边民的国防意识持续增强,边民争相担任“护碑员”“界务员”“情况报知员”,边境地区形成了一村一“哨”、一户一“岗”、一人一“兵”的大边防格局。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