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清晨,盘州市保田镇打碓窝村脱贫攻坚队长李献药早早起床。
如往常一样,他轻轻将父亲从床上搀扶起来,端盆、打水,照料父亲洗漱完毕。然后去食堂端来早餐,陪父亲吃好。才匆匆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出发到打碓窝村开始一天的工作。
中午,他又急匆匆赶回镇里,在食堂打好饭菜,陪着老人吃完后,又立即返回村里,一直忙到傍晚才回。
从把父亲接来的那天开始,快两个月了,李献药每天都是这样“周而复始”。
李献药的父亲李少光今年64岁,是位独居老人。4月份意外摔了一跤,去医院检查,确诊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必须长期药物调理,行走上也要靠双拐支撑。一开始,还由老家的兄弟照顾,可兄弟长期在外跑车,老人经常无人照料。
“百善孝为先,作为一名党员理应做得更好。”从盘州市林业局主动申请到基层一线参与脱贫工作的李献药,毅然决定将父亲接到自己身边。
为此,他专门在镇上租了一套3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摆上两张床和一些基本生活用品。这套出租屋已显破旧,一个小阳台,是他父亲最喜欢的地方。每天,老人都会坐在阳台上目送儿子奔向脱贫攻坚的路上。
在老人心里,李献药是一个细心的孩子;而在打碓窝村的群众眼里,朝夕相处了近10个月的李献药,更是一个用心的脱贫攻坚队长。
这个“心”,用在了村里的合作社上。
一年前,打碓窝村成立村级合作社,却因各种原因运转不佳,成为“摆设”。“合作社是农村发展经济的最有效平台。”李献药一开始就把合作社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抓手”——调整合作社人员构成,明确职责分工,让愿干事、能干事的人充实到了合作社里。
这一调整,让合作社有了活力——
一度“停摆”的打碓窝村人饮工程重新上了马,哗啦啦的自来水流到了家家户户,更流到了每一位群众的心里。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危房改造、老旧房整治等住房保障工程也找到了“主心骨”。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匠人出技术,群众投工投劳,让这个边远的小山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合作社的引导下,田间管理有了高水平,软籽石榴、小黄姜、刺梨等脱贫主导产业发展得生气勃勃。
……
如今,打碓窝村已走上了脱贫“快车道”,如期让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436人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身为党员,脱贫是职责,身为儿子,照料是孝道。”采访中,李献药表示,只要能照顾好父亲,能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什么苦都不叫苦,什么累也不叫累。
李献药和父亲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
■记者手记
李献药,是贵州脱贫攻坚一线的一位普通党员干部。
没有惊天地的壮举,没有破天荒的创新。他只是默默用自己并不敦实的肩膀,一头挑起患疾需要照料的父亲,一头挑起脱贫亟待致富的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他的心里,父亲是天,养育之恩终身难报答;群众是天,是共产党员永远的牵挂。父亲的健康和打碓窝村群众的脱贫,于他而言,都被放在了心里最高的位置。
这是一位普通共产党员干部的情怀,这个情怀——柔软、细腻、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