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扶贫特色产业如何“立得住”“长得大”?

2018年06月07日 12:15   来源:农民日报   

  眼下正是各种山野菜上市旺季,过去这些不起眼的食物如今吃香了,有的卖得比肉还贵。然而,在一个西部山区县,种出的野菜却找不到销路,许多农户苦不堪言。山野菜市场一冷一热,背后原因值得深究。

  扶贫特色产业怎么选?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一个地方适合什么产业,不仅要看当地资源禀赋,也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资源没有主体带动不行,其他条件具备没有市场也不行。政府部门要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选准特色。做好规划引导,减少行政干预,为扶贫特色农业营造宽松环境。

  谁来发展,怎么发展?无疑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目前全国有175万家农民合作社,430多万户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虽然数量不少,但整体规模小、实力弱,驾驭市场能力亟待增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要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紧密利益联结,鼓励新型主体带动更多普通农户和贫困户,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精准扶贫和农民增收上来。

  只有“特色”真正变成优势,可持续发挥效益,才能让特色农业更有吸引力,让广大农民种地更有赚头、生活更有奔头,贫困户脱贫更有盼头。

  特色产业怎么选?

  把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好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吴山镇楼西村,放眼望去,近3000亩奶油南瓜地已经进入膨果期。“今年全村54户贫困户全部参与种植,预计户均将增收7000元。”长丰县农委产业扶贫办公室副主任贺雷风告诉记者,早在2015年该村就把奶油南瓜作为楼西村“一村一品”扶贫特色产业进行引进推广。

  在楼西村产业发展规划图上可以看到,精品南瓜占了超过50%的面积。为什么选定奶油南瓜?

  “基本上种下去就不太用管理了,亩产2500~3000斤不是问题。”64岁的贫困户赵桂荣,和老伴儿俩人种了6亩奶油南瓜,还种着几亩水稻,养着鸡鸭和猪。“现在的农村多数是我们这样的老年人,要好种才行。”

  楼西村有种植南瓜的传统,而老南瓜售价每斤0.2元,还没有市场;奶油南瓜每斤1元以上,却供不应求。老南瓜个儿大,一顿吃不完,不便于储存;奶油南瓜每个1.5~2斤,且货架期长、耐储运。“这个南瓜又甜又面,好销得很。”赵桂荣盘算着,“按照去年每斤1.1元的收购价,再加上政府补贴的3000元,今年光南瓜一项就能收入近2万元。”

  从最初试种30亩到如今的3000亩,4年翻了100倍。然而,推广种植新品种,并最终让贫困户从中稳定持续受益,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几年来,楼西村创新探索出了‘闭环一体化’的脱贫方式。”吴山镇党委委员李勇军介绍,从供种育苗、技术指导、家庭农场+N、订单收购各个环节对贫困户给予扶持。

  农民要增收,农业必须提质增效。“不但品质好,而且好种。”在四年前的一次品种示范展上,结合楼西村地处江淮分水岭岭脊,常年缺水的实际情况,贺雷风瞄准了奶油南瓜,当即联系了种子生产厂家北京博收种子有限公司,并当年在楼西村安排试种了3亩。“特别要感谢北京博收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助力扶贫事业,以市场价半价提供种子并进行跟踪服务。”

  为了让种植户信任并接受,村委会和大户首先带头种植。“目前带动了全村所有贫困户,并且辐射到全镇一半以上的村。”楼西村党支部书记陶余川成立了玉川家庭农场,经济社会效益可观,“预计今年自行种植户人均增收3000元,土地入股户人均增收600元,资金入股户人均增收750元,务工就业人均增收4600元,资产收益户人均增收500元。”

  赵桂荣家的6亩奶油南瓜今年的长势明显不如去年。带着疑问,赵桂荣来到楼西村委会,北京博收的相关技术人员正在此与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和交流。

  “我是第二年接触奶油南瓜种植,在技术方面还存在问题。今年就是因为种晚了。”赵桂荣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公司已经为我们进行过3次实地培训。以后希望技术人员能经常来搞培训,把新技术、新理念带来,提高南瓜产量,增加收入,带领我们致富奔小康。”

  产业扶贫要在产销对接上做文章。为了搭建起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桥梁,陶余川牵头和永辉超市对接,签订了收购协议。“7月初上市时,永辉超市的采购车就会到地头来收货,运往湖北、江苏等地。”对于销路,赵桂荣一点也不担心。

  “我们村种了三四年奶油南瓜,从来不打药。现在主打‘品质牌’,产品都要进超市等中高端市场。”李勇军告诉记者,为打造品牌,楼西村正在筹划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收购储藏基地。“目前,已经和陶楼镇、下塘镇、杨庙镇等周边乡镇签订了收购协议。”李勇军介绍,种苗由村里统一提供,统一进行后续技术指导,最后再将产品统一订单回购。

  除了鲜销,陶余川还想到了加工。“目前我们的南瓜要送到10公里以外的加工企业,未来我们计划引进龙头企业,建本村的加工车间,这样还能带动一部分贫困户就地就业。”

  “为了保证脱贫质量,要让每个贫困户都有产业做依托。”李勇军清楚地意识到,培育一个特色产业非一日之功,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这需要耐得住寂寞,下足绣花功夫。

  谁来发展,怎么发展?  

  为贫困户量身打造参与方式   

  “家乡还那么穷,我也许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情。”在外创业成功的陕西省淳化县大学生王锋本可以坐在高档写字楼里与一群电子科技精英们纵论天下,但是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在事业风生水起的时候选择了回乡创业,立志要带领父老乡亲摆脱贫困。

  “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也要用知识改变父老乡亲的命运。”王锋说,“由于本村老百姓缺乏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缺乏专业化的经营理念,缺少发展资金,很难从农业生产中获取高额利润,我决定要用我学的知识去帮助老百姓发展产业。”

  2014年,王锋回到家乡陕西省淳化县石桥镇咀头村,他在新闻中看到甘肃省两当县以发展香菇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报道,立即跑去参观学习。回来后,他又到陕西食用菌主产区安康、汉中调研,发现由于当地封山育林禁止砍伐树木,造成原材料极度缺乏,许多企业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给市场造成了很大的供需缺口。同时,他在请教专家后得知,淳化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苹果残枝等原材料都非常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

  “这个事可以干。”2015年10月,投资800万元的淳化合坤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香菇基地开始建设,流转土地208亩,“这个香菇基地,一定要把贫困户吸收进来。”王锋下定决心。

  如何带动贫困户加入到香菇产业中?王锋在淳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创造性提出了“四统一、一保底、三结合、两植入”结对帮扶方案。“四统一”,是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菌袋加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购销售。“一保底”,是确保农户受益。“三结合”,是针对有经营能力且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采取认领大棚自主经营,达到产业脱贫目的;针对无经营能力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吸引到园区务工,挣取工资报酬脱贫;针对鳏寡孤独贫困群众,公司每月每人给予300元生活补助。“两植入”,是植入中国银行45万元的帮扶资金,带动45户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生产,每年每户分红2400元,连分5年;植入苏陕合作200万元金融扶贫资金,用以扩大公司规模和生产,可使贫困户每户每年从公司保底分红1000元,辐射带动200户贫困户。

  王锋告诉记者,这些帮扶措施既不养懒汉,又能解决制约贫困群众生产中的资金、技术等问题,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合作经营、租赁经营等形式,为每个类型的贫困群众都量身打造出了适合他们的参与方式,不但盘活了农民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激活了农村发展要素,而且进一步拓展了群众的生产、生存和发展空间。

  “老寇,刚那茬菇收了多少?”给菌棒注完水摆放整齐后,寇权兴蹲在自家承包的大棚门口和技术员张四川聊起了天。“将近450公斤,超出我预期100多公斤,照这个产量,明年肯定能超过保底的收入。”

  63岁的寇权兴属于有自主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他通过1万元扶持资金,认领了一个“四统一保”的香菇大棚。“以前也想这样干,可是没钱缺技术,又挣得起赔不起,现在保底6000元,旱涝保收,咋能不放开胆子干。”今年,已有13户像老寇这样的贫困户,加入到了承包生产的行列中。

  “按这情况看,明年收入1万元应该不成问题。”技术员张四川说,“明年还加棚不?”“最少再加一个,种得好,就准备加两个。”话语里,寇权兴充满了干劲。

  一年来,王锋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贫困户农田变合作基地、粗放管理变集约经营、贫困户变股东的新“三变”产业扶贫新路子,也极大推动了公司的健康发展,公司214个生产大棚,全年产值达到了700多万元。同时,也给群众股金分红27.68万元、发放土地流转金68万元、务工工资80多万元、鳏寡孤独供养金3.24万元。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