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北京夫妻援疆纪实(上):在和田大地播种一片绿

2018年06月05日 15:52   来源:新疆日报   

  □本报记者/鲁焰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一片绿色正在蓬勃生长:酸奶甜瓜、软籽石榴、四翅滨藜……5月20日,在北京市援疆项目之一的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先导区,项目负责人、北京市援疆干部张锐向记者如数家珍般地讲起浸透了他心血与汗水的“宝贝”:这些附加值很高的农林作物,不仅在园区138个大棚扎下了根,而且将在不久后成为越来越多和田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法宝。

  张锐,来自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作为一位林果业专家,他把自己半生积累的专业技术,毫无保留地倾注在和田这片热土上。张锐援疆7个月后,去年9月,他的妻子郝王红也来到和田京都幼儿园支教,将一片爱心奉献给和田各族儿童。自此,他们成为北京市援疆队伍里唯一一对援疆夫妻。

  春华秋实,冬去春来,北京夫妻和田援疆,谱写出动人的优美乐章。

  “前方,是一种召唤”

  在北京市援疆干部队伍里,现年57岁的张锐年龄最长。

  2016年12月初,突然接到单位通知时,他也感到不解,为什么要选派快要退休的他去援疆呢?并且,他的老父亲才刚刚去世一周……

  “前方,需要一位像你这样的技术人员。”与他谈话的单位领导说。

  “前方”,这两个字,在张锐的心里骤然掀起波澜。

  张锐的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父亲的铮铮铁骨,也造就了他的热血男儿心,“前方”,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我去!”张锐当即决定。

  “前方,是一种召唤,我的心听从了这个伟大的召唤。”张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名有着20年党龄的党员,当党组织决定需要我来时,我必须无条件服从。”

  当天晚上,张锐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的心灵轨迹:“和平时期不像战争年代那样时刻面临着流血和牺牲的考验,而体现一名党员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看他在党组织需要他奉献的时候,能否勇敢地接受任务并圆满地完成任务。”

  2017年2月16日,春节刚过,张锐背上行囊,告别家人,从北京来到了数千里之外的新疆和田投入援疆工作。既然前方需要他,他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发挥专业特长,为和田地区的产业扶贫作出自己的贡献。

  “越难的事情,越会激发我的斗志”

  做规划,拿方案,下基层……来和田后,一向做事认真的张锐铆足了劲工作,常常晚上一两点乃至三四点才回宿舍。

  在诸多任务中,张锐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北京市重大援疆项目——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先导区的推进。从2017年7月园区启动起,张锐就负责其规划与建设,这给了从事农业园区规划30多年的张锐一个施展抱负的大舞台。

  面对挑战,张锐说:“越难的事情,越会激发我的斗志。”

  是的,这份重任里承载着他的光荣与梦想。

  张锐真切地感受到,投身于援疆建设的大潮里,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每当张锐遇到困难时,能够让他豁然开朗的人,就是妻子郝王红。性格快乐活泼的妻子简单几句话,就能够打开他的心结。不论是天各一方,还是厮守和田,郝王红的关心与体贴,都成为他坚实的后方。

  如何提高新疆瓜果的附加值,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如何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技术团队,让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张锐在苦苦探寻。他结合全国各地园区建设的经验教训,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确定了一种新的园区运行机制: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农民参与。

  如今,由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组成的9个专家团队,与和田当地的12家农业企业对接,全面开展草莓、精品瓜菜、强优势杂交小麦、油用牡丹、文冠果、玫瑰、四翅滨藜等30个项目的示范推广工作。每一个农业科技示范项目都对接一个公司或专业合作社、精准配备一个专家团队,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调动企业在项目管理、产品销售、示范推广等方面的积极性。

  从去年9月开始,这个先导区引进了30个农业特色示范种植项目,进行试验、推广。与此同时,全套种植技术随之推广,包括沙漠土壤改造以及节水技术等关键难题得到破解。

  一套先进的产业发展模式正在这个先导区日臻完善。

  “让和田农业技术和产业发展实现了飞跃”

  张锐四处奔波、长期深入田间地头向村民传授新技术,其他援疆干部也看在眼里,敬意油然而生。北京市援疆干部王立中告诉记者:“张锐不是只坐在办公室搞研究的专家,他即使是看见路边村民剪枝方法不对,也会立即去手把手地教。”

  在墨玉县托胡拉乡巴热特拉村,张锐与村干部商议今年整村脱贫方案。包括定期将园区里种植的大麦苗发放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村民养殖饲草紧缺的难题;在园区培育5000株菜苗免费发放给贫困户,鼓励他们栽植增收。

  在墨玉县托胡拉乡英尧勒村,在张锐的指导下,贫困户穆仁卜杜拉·如则麦麦提和家人在核桃树下间种四翅滨藜。四翅滨藜是先导区培育推广的沙漠植物,可以有效解决发展养殖业饲草紧缺的问题。

  在和田市吉亚乡金叶新村,地上摆着一块块褐色的“砖”。张锐告诉记者:“这是椰糠,专家团探索3年才摸索出的用椰糠与羊粪和沙子掺拌的改土技术,可以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这里的大棚全部采用了这项技术。”

  在这个易地搬迁新村,张锐确定的新模式率先运用,已有25户贫困户加入其中,一分钱不用出,只要学会技术,就可管理50座大棚,收入稳步增加。该村易地搬迁贫困户图尼亚孜·阿卜杜卡德尔承包的大棚里,3个品种的甜瓜已经结满了藤蔓,丰收在望。图尼亚孜告诉记者:“我去年8月承包了两个大棚,今年纯收入可以达到2万元。”负责技术指导和农产品销售的新疆沙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董瑞芳告诉记者:“北京市援疆指挥部对我们企业给予了智力支持。‘公司+技术团队+农户’的运行机制可以有效解决投资风险,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这种模式我们已在青岛、银川等地进行复制推广。”这座沙漠里的村庄,正在生长的高品质蔬菜、瓜果,将为村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看到这些变化,与张锐共事一年多的和田地区林业局党组书记陈宝军感慨地说:“张锐的到来,让和田农业技术和产业发展实现了飞跃,他已不仅仅是一名技术人员了。”

  张锐,以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奔忙在和田大地上,撒播希望的种子,浇灌葱茏的绿荫,收获甜蜜的果实。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