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有钱有人 让乡村经济活起来

2018年06月05日 14:02   来源:四川日报   

  大竹引导“资本返乡”,启动“能人助村”

  □程一凡本报记者徐莉莎

  近日,大竹县庙坝镇五桂村小金花养生风情湾内游人如织,小金花渔人部落的开园让这个乡村旅游热点的人气又上一个新台阶。

  60000余株珍稀苗木、125亩优质鱼塘、3个国际标准化钓池、全国第二座拓展运动“水晶塔”入驻……5年时间里,五桂村7组贫困户余代耕见证家门口原本一片荒野一点点蜕变成占地700余亩的锦绣山水。如今,52岁的老余在园区里做保安,每月工资2000多元。余代耕说,如今村里很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都盘算着回来做小本生意,有了小金花园区这棵“大树”,发财不是问题。

  大竹县委书记何洪波介绍,大竹县是劳务输出大县,2017年全县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36.5万余人次,实现劳务总收入约41.1亿元。但农村要发展、乡村要振兴,没钱不行,没人更不行。资金从何而来?怎样留住人才?面对这两大难题,大竹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四两拨千斤政府搭台引导“资本返乡”

  在外乡经商的大竹籍企业家一直是大竹县委、县政府着力回引的重点人群。2012年,大竹县政协牵头成立了“大竹县乡友智力支乡联谊会”,在广东番禺经营大型化工企业的余永宽被吸收成为会员。

  2013年春节,余永宽携妻儿回乡过年嗅到商机:“寨峰村的桃花节、福城村的道教福城宫……庙坝乡村旅游路线正在形成,回乡发展乡村旅游大有可为!”经过实地考察,余永宽判断返乡创业时机已经成熟,小金花养生风情湾项目应运而生。

  5年时间过去,小金花养生风情湾一期建成投运,完成项目投资6000余万元,流转土地面积750余亩。

  2017年,大竹县提出了建成农旅文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目标,相继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优惠政策。

  “减少和优化土地流转审批程序,100亩以内的土地流转仅由乡镇审查备案”——解决土地难题为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截至2017年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14.5万亩。

  “政府投入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政策引导、资金撬动、政府服务三个层次积极引导和推动工商资本返乡。”大竹县县长李志超介绍,出台优惠政策、整合项目资金、提供优质服务……2017年,全县仅用9000万元财政资金就撬动了36亿元工商资本助力乡村发展。

  破解“空心化”“能人助村”催生裂变效应

  大竹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也是省定贫困县。农村“空心化”问题表现在基层党组织层面尤为明显:农村干部年龄学历断层、思路僵化、缺乏带动力的现状与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不适应。

  如何破解?2013年开始,大竹县启动“能人助村”计划,通过挖掘回引体制外的“能人资源”,激活带动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走出了一条“回引能人、强村富民”的路子。

  2013年,在广东担任企业高管的唐小佩,和丈夫一起回到杨通乡阳光村创办了大竹县太阳花农业专合社,并探索出“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产业”发展模式:“比如葡萄园,种植、管护全部由合作社负责,通过‘721’利益链接模式分红,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各占70%、20%、10%。”全村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吸收入社,产业扶贫资金入股、流转土地入股再加返聘务工。2016年,贫困户人均增收2600元,阳光村成功“摘帽”。

  2016年12月,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唐小佩以高票当选为阳光村支部书记,完成了从“致富带头人”到“发展领头人”的转变。

  “如果不是唐书记亲身示范和大力支持,我还没有足够勇气回乡搞养殖。”阳光村6组村民刘平一直在上海打工,2014年底,在村支两委的鼓励和支持下,刘平辞掉上海的工作,在家乡建立了生态养殖场。

  如今,刘平的养殖场年出栏山羊近百只,出栏生猪50头,出栏肉鸭200余只,年销售收入近10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刘平说,下一步,他打算注册家庭农场,带领更多乡亲致富奔康。

  清河镇沙坝村、石河镇新华村……据了解,2013年换届以来,大竹县共有146名“能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有25人走上了党组织书记岗位,39个“后进村”借力“能人”转化升级成为先进村。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