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聚力不松劲 克难战犹酣——呼伦贝尔市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18年06月05日 10:14   来源: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马少林 苏永生

  李玉琢张文强

  初夏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满目葱茏,焕发着勃勃生机。

  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一场精准脱贫攻坚战已经紧锣密鼓打响。

  截至2018年初,呼伦贝尔市有贫困嘎查村106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056人,贫困发生率2.4%。

  确保脱贫1.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7%;确保扎兰屯市、阿荣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4个区贫旗市摘帽。

  这是呼伦贝尔市今年脱贫攻坚的目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呼伦贝尔市紧紧抓住提高脱贫质量、攻坚深度贫困这两个重点,聚力推进产业扶贫攻坚、住房安全攻坚、健康扶贫攻坚,强化责任落实、资金投入、精准意识、社会合力、监督管理、内生动力、教育培训、考核督导8项工作,正向着贫困旗市摘帽、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的目标冲刺。

  抓好发展产业这个根本之策,精准有效地把贫困群众紧紧嵌入到产业链中,增强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

  “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瞄准贫困人口集中的乡(苏木)村(嘎查),重点解决好产业发展、务工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保障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为我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

  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要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发展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脱贫增收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和基地,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

  走进呼伦贝尔市金棘草布里亚特食品厂,记者看到,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工人们正在车间里制作布里亚特包子、蓝莓派等食品。

  食品厂党支部书记朝勒门介绍说:“今年是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60周年,我们准备借助这个契机,在首府举办美食节,把厂里生产的布里亚特包子和特色糕点推介出去。”

  朝勒门是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西苏木博尔翰嘎查嘎查达。2017年,为帮助西苏木4个嘎查的87户贫困户脱贫,鄂温克族自治旗把24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采用托管的方式注入到食品厂,帮助食品厂发展生产,食品厂从2017年到2021年连续5年为87户贫困户分红。

  “前两年,我们给87户贫困户每户分红3300元,后3年每户分红6000元。5年后,我们将拿出净利润的5%设立扶贫和教育基金。”朝勒门说。

  鄂温克族自治旗委副书记李志东说:“西苏木是布里亚特蒙古族聚居地,一家一户分散养殖牛羊的方式已经难以承载产业发展。布里亚特蒙古族牧民家家都会制作民族食品,通过建立食品厂,把民族食品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不仅做大了产业,也弘扬了民族文化。现在,食品厂制作的布里亚特包子已经走进北京的内蒙古大厦和呼和浩特的内蒙古饭店。”

  “食品厂还联合以养牛为主的辉腾合作社,由该合作社提供优质肉源,解决了当地群众的肉牛销售和就业问题。” 李志东说。

  鄂温克族自治旗在推出的67项精准扶贫措施中,产业扶贫措施就占到了18项。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实现了每个贫困嘎查都有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每个贫困户都有增收项目,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位于扎兰屯市南木鄂伦春民族乡大兴村的龙翔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辐射带动362户贫困户。

  公司总经理庞龙说:“农民种植水果玉米,我们的回收价玉米鲜棒每斤0.4元,玉米秸秆每斤0.1元,按亩产3000斤鲜棒、3000到4000斤秸秆计算,每亩地农户可以收入1500元左右。我们还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贫困户的土地,贫困户流转土地后,可以在公司打工挣工资。”

  发展产业不仅要有龙头企业带动,而且离不开贫困户的自强不息。

  走进扎兰屯市河西街道回民村,64岁的张秀荣大妈正在自家院子里种植黑木耳的大棚内忙碌。今年她家两个大棚共种植了1.5万棒黑木耳,按每棒每年产一两干木耳计算,今年纯收入可达3万多元。

  现在,张大妈的黑木耳农业种植社带动着6户贫困户。张大妈除了教给他们种植技术外,还帮助他们通过电商销售木耳。63岁的刘国患气管炎、肺心病,老伴曾经脑出血,家庭生活困难。张大妈吸收刘国加入种植社,帮助他种植了 8000棒黑木耳。

  “有党的好政策,只要好好干,贫困户肯定能脱贫。自己能造血就不要等着输血,能站起来就别躺在地上不起来。”张大妈说。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专业合作社,帮助贫困户养猪养鸡养大鹅、种植食用菌、中草药,呼伦贝尔市从资金支持到技术培训,采用一项项扎实有效的扶贫措施,带动着贫困户摆脱贫困。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建立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

  疾病是贫困群众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他们不可承受之重。

  呼伦贝尔市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肖国忠介绍说:“为解决因病因残致贫群众的脱贫问题,呼伦贝尔市设立了大病保障基金,建立了大病保障长效机制,贫困人口全部参保医疗补充保险、大病保险,对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根据致贫原因落实健康扶贫措施,实现了健康扶贫制度化和常态化。”

  “要不是政府帮扶,我们一家人真不知道该怎么过!” 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嵯岗苏木莫和尔图嘎查59岁的牧民孟和巴雅尔与女儿珍珍都患有心脏病,2017年,孟和巴雅尔在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看病分别花费11930元和95083元,报销后自己分别花了954元和5606元。珍珍在北京安贞医院治疗花费113429元,报销后自负7074元。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政局、红十字会、工会还为他家提供了更多救助。

  “今年,我们养了两头奶牛、2口猪,还有20只羊,两头奶牛产下2个牛犊,羊也产下了10个羊羔。相信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的日子一定会好起来。”孟和巴雅尔的妻子说。

  直面因病因残致贫群众的脱贫问题,鄂温克族自治旗去年从财政自有资金中拿出450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保户购买再保险,使贫困户报销比例由原来的68%提高到92%。今年又出台政策,对贫困户看病自己承担的8%超出2000元外的部分,由大病救助资金保障。对贫困户大病患者治疗费用预计达到5万元的,该旗医疗保障部门先把钱直接打到治疗医院的账户,方便困难群众及时接受治疗。

  战胜疾病,实现脱贫,不仅要靠国家的帮扶,也需要患病群众树立信心,走出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

  见到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齐奇岭村46岁的刘景双时,他正在自家大棚里检查蘑菇菌丝发育情况。

  刘景双患股骨头坏死五六年了,3个月前刚做完左腿的股关节置换手术,报销后自己只花了3000多元。“前两年我种植蘑菇不到1万盆,现在种到了3万盆,今年我还种了1万棒黑木耳。党的扶贫政策让我得到了实惠,镇里、村里的干部也经常上门服务,帮助我跑贷款,为我解决困难。有这么好的政策,不赶紧发展等什么。”刘景双满怀感激。

  鄂伦春自治旗扶贫办主任马艾飞介绍,作为自治区健康扶贫示范旗,鄂伦春自治旗实现了受益人群和医疗政策两个全覆盖。先诊疗后付费、慢性病病种由9种增加到43种,将9种大病之外可一次或多次手术治愈的大病纳入集中救治范围。对医疗负担重、患有重病的贫困人口实行“五保障一兜底”政策,确保贫困人口年度住院费用个人自付部分累计不超过5000元。

  对患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呼伦贝尔市在推进健康扶贫工作中精准到户、精准到人,认真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建立了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

  压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以作风实、责任实保障脱贫攻坚过程实、结果实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和政府向广大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把责任扛起来,让作风实起来 ,拿出实招、硬招、管用的招,才能打赢这场硬仗。

  迷彩裤、黑雨靴、黑半袖,再配上晒黑的脸和胳膊,管宗连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是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副镇长,负责民政和农业工作,他包扶着镇里3个村的脱贫攻坚任务。

  夏日午后的太阳很毒,在大杨树镇四平山村一处种植基地里,十来个人正在栽种蒲公英。先用小四轮松土,再用锄头挖沟、摆苗、覆土,大家干得非常认真。

  “这些干活的人都是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在这个基地,我们建了10个270平方米的大棚,尝试种植枸杞、山芹菜等。我们搞示范种植,目的就是壮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四平山村第一书记、鄂伦春自治旗机关事务管理局干部徐成说。

  “我们在这里包村,镇上的工作也不能耽误。我每天都是提前一小时到单位办公,然后再来村里工作。现在我们的干部都动起来了。”管宗连说。

  大杨树镇北郊村村民梁延军的妻子张亚凡患心脏病、高血压,政府补贴5000元帮他家建了大棚,再过几天大棚里种植的乳瓜就可以出售了。

  “帮扶干部对我家可好了。帮扶干部韩靖虢帮扶我家时,我建房子缺钱他借给3万元,建猪圈时帮了我3000块砖,还帮我家建了30米的铁栅栏。我有病给他打电话,他每次都热情帮忙。就冲这,今年我也要好好干,争取早日脱贫。”张亚凡说。

  记者一行在扎兰屯市采访时,扎兰屯市扶贫办副主任李海龙说,你们应该见见成吉思汗镇奋斗村帮扶干部、扎兰屯市社保局局长杨灵芝。

  见到杨灵芝时,她正和奋斗村两委班子讨论发展集体经济的事儿。

  来到奋斗村驻村后,杨灵芝带领工作队员走村入户宣传扶贫政策,帮助村里通过“一事一议”资金硬化了广场,协调交通局硬化村道2.15公里。现在,她正在协调市开发办和水务局,打算将村里的1000亩大田改造为水田。

  “这1000亩旱田改造成水田后,如果种植水稻,每亩水稻可收入2000元,比种玉米收入翻倍,人均可增收1000元。杨局长在我们这儿工作3年,不仅贫困户认可,大家都认可。”奋斗村党支部书记王洪福说。

  杨灵芝说:“驻村工作,主要就是要沉下来,与贫困户处好感情、建立信任,掌握贫困户致贫原因,提出脱贫思路,做到一户一策精准发力,拿出操作性强的措施。在帮扶工作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家的事,要立足村里的大事,依靠产业支撑,引导贫困户走造血的路子。”

  奋斗村村民高旭梅家3口人只有6亩地,女儿在上高中,她自己患心脏病,今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帮助高旭梅家早日脱贫,杨灵芝鼓励高旭梅承包10亩土地,为她家争取“三到村三到户”资金入股分红款2000元,申请了3000元的临时救助,还为她家购买了价值1000多元的化肥。杨灵芝还介绍高旭梅的丈夫到呼伦贝尔东北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使他有了稳定的收入。

  “感谢政府和杨局长的帮助,我现在孩子上学不愁了,吃药也不愁了。我要把病看好,通过自身努力早日脱贫,把日子过好。”高旭梅说。

  压实责任,真扶贫、扶真贫。在呼伦贝尔市,一大批像杨灵芝这样的干部驻村入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心用情帮贫困户出主意、想办法、谋发展。他们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锻炼了品质和意志,深化了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增长了从事基层工作的知识和本领,为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者手记】

  脱贫攻坚是沉甸甸的责任。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因人因户精准施策,找出贫困原因、定出脱贫方略、做好脱贫规划,确保如期脱贫。

  在各种脱贫举措中,产业脱贫是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计。只有发展好产业,才能从根本上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户脱贫后也能稳得住、能致富。在脱贫攻坚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重点和难点。要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工作,深入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补充保险和大病基金等多项政策综合保障作用。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有一支有远见、敢担当、能胜任、与贫困户同呼吸共命运的干部队伍,才能让群众信任信服,进而跟着一起干。

  呼伦贝尔市委、政府提出的实现“两个确保”、抓住“两个重点”、聚力“三个推进”、强化“八项保障”的做法,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鄂伦春自治旗等旗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的扎实行动,各级干部满怀深情投身脱贫攻坚战场的生动实践,保证了脱贫攻坚工作有效开展、顺利推进。

  心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劲头就足、措施就实、力量就大,我区脱贫攻坚任务就一定能够顺利完成。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