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一地生两金 脱贫更可期

2018年05月31日 11:44   来源:海南日报   

  5月30日一早,阳光正好,风吹稻浪翻涌。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山竹沟村村民陆海恩迎来了与往年不同的收获季节。“第一年种制种水稻就丰收,当然很高兴!”陆海恩黝黑的脸上浮现的是往日毛豆丰收时才会露出的笑容。

  去年此时,平时勤劳肯干的陆海恩闲在家中。因为每年春季毛豆收获之后,要等到雨季过去的秋天才会进入又一轮的农忙时节。

  今年上半年,在海南欧兰德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动员和帮助下,陆海恩第一次在自家农田里种下制种水稻。

  “种水稻能赚钱,怎么可能?”插秧的时候,陆海恩经常听到一些村民的质疑之声,而在水田里忙碌的他心里也没有底。

  “别人家的水稻收获的是口粮,这种水稻种下去,收获的是更多的水稻。”海南欧兰德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颜和德说,在山竹沟村试验发展的,是水稻制种产业。

  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是我国杂交水稻种子繁育基地之一。原本集中在琼南的水稻制种产业,如今第一次在昌江扎了根。

  “山竹沟村的毛豆也是我们带动农户种的,但一年种两季毛豆,中间隔着几个月雨季,农田空着,着实可惜了。”颜和德说,公司既然拥有水稻制种资源,何不在山竹沟村试一试?

  为此,颜和德和同事们准备好水稻种苗和肥料,一家家找农户谈,没想到大部分农户都婉拒了。“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知道种水稻经济效益低,觉得没效益。”颜和德说。

  但陆海恩的想法不同。“公司说种制种水稻效益不错,我是贫困户,只要能赚钱,我愿意一试。”朴实的想法加上勤劳的天性,让他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9亩制种水稻种下去,公司找陆海恩算了一笔账:每亩1200元左右的成本,最终可产出水稻种子400余斤,公司以每斤8元的价格收购,短短几个月的种植期,每亩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不仅如此,反复种植毛豆带来的土壤肥力下降和病虫害等问题,也能在种植水稻后得到缓解。

  “大家看到我的水稻长得这么好,也有信心了。”陆海恩笑道,如今,不少村民都来打听情况,表示明年也要试试。

  颜和德告诉记者,因为制种水稻的特殊性,从种苗准备到施肥再到相关种植技术,公司全程参与指导,一来保证了水稻种子的质量,二来也能保证农户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

  陆海恩收获的水稻种子将会销往内地,在其他土地上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为更多人提供粮食。不过他没想那么远,“水稻、毛豆的‘水旱轮作'新模式推广以后,我们村民就可以增收致富了。”

  “来年,怕是不少人要来向我取经了。”陆海恩憨厚地笑着,在他背后的稻田里,风吹动着金色的稻穗,发出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丰收乐曲。

  (本报石碌5月30日电)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