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起来
精气神提起来
□本报记者 相恒义 蔡冬梅
胡日查 高敏娜
立夏节气一过,又到了北国水稻陆续插秧的季节。5月14日上午,当记者来到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双榆树嘎查时,村支书白金贵和驻村第一书记韩军正组织村民从育苗棚里往车上搬秧苗,一卷卷厚实的带着水珠的水稻秧苗,在阳光下闪烁着绿油油的光泽。
党员示范 让撂荒地飘出稻花香
2015年9月,韩军作为驻村帮扶干部,来到“南三北八”中的巴彦淖尔苏木双榆树嘎查,“刚来时,这个村的1350亩内涝地已撂荒7年了,种啥啥不成。我提出种水稻试试,但村民们都不认可,他们觉得当地从来没有种过,一直都是靠种玉米和祖宗传下来的畜牧业过日子,况且还有各种扶贫补贴,差不多饿不死就得了,畏难情绪严重。”
去年,驻村第一书记韩军牵头,党员村民带头入股组成5人小组,以流转的方式把这1350亩地全包过来,搞起了水稻合作社,试种了630亩,当年秋天就收获了220万斤稻子。“眼见为实!看到我们的水稻种植如此成功,不用说,村民们都乐坏了,内涝地不仅有了收入,连村子的生态环境都跟着改善不少,今年春天鹤都飞来了。这下子,大家伙的心思都动起来了,入股的人多了,来合作社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白金贵接起了话茬子。
韩军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之前村民们的每年收入只有农业补贴和农业保险,加在一块才600元多;现在多了三块儿收入: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土地流转金每亩地200多元,人均15亩地;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来合作社打工在家门口就挣钱。“你说这村民能不高兴吗?这比你给他讲啥大道理都管用。”
近3年的时间里,在各级领导和村两委班子的支持配合下,韩军带着大家伙干了好多事儿:顺利实施“旱改水”1350亩,建成秧苗棚30个,打井6眼,买农机若干台,成立了水稻和大畜托养合作社,带动33户76人增收致富……
除了特殊情况,每周二的“双书记例会”是固定的,但召开地点可以移动,也许在田野山间,或者围坐在村民的热炕头上,对需要讨论和决定要做的事情及时通报和商量。从谁家孩子上学有困难到今年种什么,从村里党员帮带困难户到不随份子集体过本命年,大事小情都反映在一个个活跃的小微信群里。润雨无声,渐渐地,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根本改变,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就是:脱贫有了“精气神”。
今非昔比,村民们的种种改变让韩军特别有感触:过去,长期的贫困状态让很多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扶贫似乎成了一种福利。“要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必须要由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牵头来做事情,从‘你做他看’,到‘你做他跟着干’,这个过程虽然很艰难,但是意义重大。你得把村民带动起来,让他们参与进来,让大家伙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让他们觉得这党支部可信,产业可信,只要付出就会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挣的每一分钱都是真金白银。”
说到这里,韩军不由地提起科右中旗从去年开始实施的全旗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一带两转三改”,他指着张贴在墙上的内容详实的一览表告诉记者,这项涵盖了6大项、155个具体工作内容的工作,重心就是:“一带”即党组织带动,“两转”即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生产方式,“三改”即改变居住环境、改变陈规陋习、改变饮食习惯。 “一带两转三改”的实施,就是让贫困群众从“等着扶”变成“我要富”,切实做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韩军告诉记者,今后的脱贫工作方向定了,双榆树嘎查的1350亩水田全部种水稻,突出一村一品特色;加大巴彦哈达村传统大畜舍饲托养和快速育肥力度,另外3个自然村也尊重村民意愿,结合实际条件酝酿成立新的特色合作社。
“农民夜校” 让老百姓信心十足奔小康
“这蒜苗出土需要几天?”
“什么时间开始施肥?”
5月13日大清早,突泉县突泉镇溪柳村的几位村民到太平乡五三村来取经了。在一块已经长出半尺高的蒜苗地旁,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围着当地的种蒜大户——“土专家”许贺春问个不停,互相热烈交流着。
在现场的太平乡乡长王永祥介绍说,五三村的大蒜种植在当地有4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突泉紫皮蒜”,以其高品质远近闻名,也成为突泉县“农民夜校”田园经济培训的主要内容。由于当下正是农忙春耕时节,今天这节夜校课就安排在田间地头上。
而在距离五三村不远的双山村,几位春耕的村民忙里偷闲,坐在田埂上拿着手机听起了农用肥料科普微视频讲座。
驻双山村扶贫工作队干部王培源告诉记者,去年11月入驻双山村后,如何做到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工作取得实效,是他和同事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令王培源等驻村干部们感到欣慰的是,不久前突泉县组织实施的“扶贫扶志”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解答了他们的困惑,脱贫工作有了新内涵。
“扶贫扶志”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突泉县以村为单位,以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为抓手,开展进行一轮思想教育、组织一轮技能培训、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建强一个文化阵地、选树一拨先进典型、悬挂一批宣传标语活动,在技能和产业上帮助那些想通过加油干脱贫致富的贫困户,激发他们的脱贫斗志,实现自己的梦想。
王培源说,突泉县将国家政策、思想文化、法律知识及农业科普、技能培训等内容制作成短小生动的微视频发送到村民手机中,闲暇之余,村民们只需指尖轻轻一点,就可以不断获取到来自方方面面的知识信息。
王培源打开自己手机中的“指尖双山”微信群给记者看,不一会儿工夫,村民们的未读语音信息已排满一溜。有新近的授课,有村民的询问,有干部的回答。问题弄懂了,有几位村民立刻在群里留言点赞,或干脆来段小曲表达愉悦的心情。
“我们村的变化挺大,街道干干净净,村里谁家有事互相帮忙,邻里也都很和睦。夜校培训我们学习做面点,到农闲时还可以出去打工挣钱。现在国家的扶贫政策这么好,我们也得鼓起劲加油干!”双山村村民兰燕春在群里留言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突泉县“农民夜校”课程库储备各类课题129个,共开课240余节,9个乡镇累加超过5100学时,近11万农民参与,参学农民的内生动力、脱贫本领得到显著提升。
“农民的技能水平决定了脱贫致富水平。为了做到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我们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和脱贫需求,围绕种植业、畜牧业、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等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秸秆转化等重点工作,采取‘农民夜校’、大讲堂、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了实用技术推广培训,通过扶智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突泉县委书记屈振年表示。
文化扶贫 提起脱贫致富精气神
男:娱乐广场喜庆洋,
女:巴彦高勒建小康。
合:精准扶贫落实到位,
合:农牧民这里唠起家常。
……
5月13日下午,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向阳村文化活动室内,村民们坐得满满的,过道和墙边也站满了人,镇文艺宣传小分队编排的二人转节目《精准扶贫促成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上演了。
扎赉特旗委宣传部部长于庆甫介绍,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新时代新型农牧民素质全面提升,今年元旦春节开始,扎旗以“用文化力量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为主题,在巴彦高勒镇先行试点,以乡镇、社区为单位,深入挖掘当地“乡村名嘴”“屯不错”、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理论宣讲志愿者等组建“政策宣讲小分队”,把讲堂设在群众家中的“热炕头”,围绕全旗中心工作,以“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家惠农惠牧政策,进了农牧民的心,入了农牧民的脑。
活动开展以来,全旗共组建政策小分队30支,宣讲人员275名,宣讲村屯215个,参与群众达1.5万人。老党员现身说法谈今昔变迁,卫生院负责人讲健康扶贫,畜牧站负责人谈乡村振兴战略,学校负责人讲教育扶贫,林业站负责人谈生态脱贫……这些宣讲让农牧民收获满满当当。
在推进理论政策宣传普及活动的同时,扎旗稳步推进文艺宣传进村入户活动。以乡镇、社区为单位,挖掘当地本土业余文艺爱好者及文化站演职人员组建了25支“文艺宣传小分队”,以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攻坚等内容为主题,每个小分队配备3名乌兰牧骑队员,负责指导节目创作并参与演出,创作了一批符合老百姓欣赏习惯、接地气的二人转、快板、好来宝、乌力格尔等文艺节目,在当地各嘎查(村)屯开展巡回演出活动。目前,文艺宣传小分队已创作原创节目40个,演出人员达400名,演出村屯220个,观众2万余人次,创作成型并开展巡演的优秀作品有快板《十九大精神就是好》、三句半《颂扬十九大》、二人转《精准扶贫促成婚》,村民们百看不厌。
兴安盟盟长奇巴图在采访中表示,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不仅要从物质上脱贫,更要从思想上脱贫。我们组织实施的新时代新型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正是在补齐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精神短板”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兴安盟盟委、行署在非常之时,以非常之举、非常之力,进一步凝聚农牧民群众精气神,激发农牧民内生动力、改变农牧民精神风貌、着力培育新时代新型农牧民,引导农牧民勤俭持家崇尚文明,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创业创新,坚决打赢这场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