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产业扶贫精准施策 我们从脱贫奔小康

2018年05月30日 10:36   来源:黑龙江日报   

  核心阅读

  龙江大地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各地正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在这一关键时期,建立产业扶贫这个“造血”机制至关重要。我省各地积极引导贫困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高值高效特色农作物,实现以“特”增收;完善产业扶贫带动机制,吸引“龙头企业+贫困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产业扶贫,在我省诸多贫困村已经有了更多路径和成功的实践。

  产业扶贫开源铺路

  □本报记者董新英

  养殖项目、光伏发电项目、生物质燃料项目……如今,这些产业都和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相连。我省各贫困县主攻产业扶贫软肋,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据统计,去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

  产业扶贫,是最长效和最能激活内生动力的扶贫方式。在脱贫的路上,我省贫困村积极发展产业项目,努力打造“一村一品”、“因户施策”举措。有了产业带动,贫困人群通过入股、务工及分红等方式走出了丰富多彩的脱贫之路。贫困村发展产业项目,不但给贫困户增收带来向上的力量,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迈出乡村振兴的新步伐。

  在我省望奎县,每个村都有扶贫特色产业。望奎县先锋镇坤三村农民年近六旬的付中尧老两口干劲十足:“2016年没花一分本钱,种了三栋大棚,一棚辣椒、一棚南瓜、一棚冬瓜。一个棚赚了1.5万元,赚了钱家里盖起了猪圈养起猪。2017年又种了两栋大棚,眼下又要出钱了。”在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打工,在瓜菜种子繁育基地种大棚,望奎县多个乡镇和村屯的贫困户在产业带动下,增收有“道”。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保证每个贫困户有1个稳定的增收项目,每个村有1-2个拉动贫困户增收的特色产业,每个乡镇至少有1项发挥脱贫攻坚作用的主导产业,这是望奎县开展产业扶贫的思路。

  在海伦市,小菇娘、大白鹅两个特色产业奏响这里的脱贫之歌。海伦市前进乡同心村侯福屯贫困户侯友山今年73岁,家里种了小菜园,养了30只鹅。他的小园菜和大鹅都有帮扶干部兜底收购。侯友山说:“咱别老贫困啊,得脱贫啊!岁数大了,养鹅还是能干的。”在海伦市百祥镇百义村,这个不大的村只有4个村民小组,却有6个扶贫产业。从生物质燃料公司到光伏发电项目,从粮食经销公司到养鸡场、酱菜厂。小村里有产业,贫困户的增收路子多了,步伐迈得稳健。

  和牛肉被誉为世界上最贵的牛肉。在位于龙江县哈拉海乡连家岗村的龙江县现代化牧业示范场,这是高端肉牛产业和扶贫项目无缝对接的实例。依托高端肉牛产业化建设,龙江县启动了肉牛养殖产业扶贫项目,一头和牛壮,贫困户底气增。龙江县杏山镇前六九村的贫困户裴志文购买了2头扶贫牛,精心饲养,如今这2头母牛产了2头犊牛,收入达到9000元。

  扶贫牵手电商,脱贫筑梦“云端”。明水县通过把电子商务与庭院经济紧密结合,以“我在乡村有块园、我在明水有亩田、我在明水有基地”系列活动为载体,通过企业订制、电商销售、帮扶责任人助销等私人订制形式,建立稳定销售渠道,使明水县875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走出了一条电商搭台、政府服务、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特色扶贫之路。

  菌袋子变身“钱袋子”的典型来自拜泉县。“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为了照顾父母无法出去打工,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要供,欠了不少外债,现在好了,能在家门口打工了。”在拜泉县国富镇自治村德润食用菌种植合作社负责菌包运输工作的郭兴福,如今一个月就能挣3000多元钱。拜泉县通过大力发展木耳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食用菌逐渐成为该县脱贫的支柱产业。

  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贫困群众也能在家门口“上班”,拿到稳定的收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通过政府搭桥,招商引资来的大企业与贫困户牵手,为贫困人群提供就业机会,实现脱贫增收。

  泰来县以专项资金建设项目为依托,形成小产业遍地开花的产业扶贫格局。2017年,泰来县实施的产业项目可带动1700余户贫困户实现增收,通过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实现了产业项目贫困村全覆盖。在泰来县有一些“小而美”的小产业,手工编织汽车坐垫,贫困户足不出户赚到打工钱,还填补了冬闲;冬季棚室里务工忙,芹菜、苦菊、小辣椒纷纷上市,卖出了好价钱。泰来县平洋镇的养驴项目让57户深度贫困户从中受益。依安

  “白鹅”产业链

  拓宽扶贫路

  □贾广文本报记者董新英

  今年4月22日,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地市的7个县区12家大鹅养殖合作社代表欢聚在“中国白鹅之乡”依安县,共同组建我省第一家鹅产业省级联合社——黑龙江青清大鹅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暨依安县天歌白鹅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把鹅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扶贫的一项重要措施,充分发挥大鹅养殖的传统优势,创新鹅产业发展模式,动员组织企业、大户、村集体、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户增收——依安县走出了一条鹅产业助力扶贫的特色扶贫之路。

  依安县被授予“中国白鹅之乡”称号,近年来,依安县把大鹅产业作为食品产业的重要支柱,注重发挥鹅产业在扶贫领域的带动作用,谋深、谋透、谋实鹅产业全覆盖的新路子,实现了财政增税、企业增效、村集体增益、贫困户增收的良好效果。2017年,依安县出栏大鹅120多万只,总产值达到9000万元,每只均效益20元以上。

  依安县在产业扶贫上,形成了完整的产业扶贫链,凡是贫困户养殖50只的每只都给补助5元,并且给小鹅瘟疫苗,同时,2000只以上的鹅雏,给贷款5万元以上,并且给提供相应的场地。

  资金是鹅产业发展的动力,依安县充分发挥县妇联农村妇女小额贷款作用,对养殖大鹅达到2000只以上的,以财政开支公职人员担保的形式,给予5万元两年期限的贴息贷款;对养殖5000只以上的,以县城内住宅商品楼房抵押的方式,给予8万元-10万元两年期限的贴息贷款,其产生的抵押、保险等相关费用由县财政给予补贴;对养鹅在5000只以上的大户,不符合以上两种贷款条件的,可自行联系县内金融单位,以金融单位允许的信用方式进行贷款,县财政根据养殖数量,按每只鹅饲养成本的60%进行贷款贴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依安县在种鹅繁育方面,建有1万只以上种鹅养殖场2个,标准化机械孵化场3个,电褥子、水袋“土法”孵化基地1个,年孵化种蛋能力已达到200万枚;在养殖生产方面,全县有饲养大鹅5万只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合作社2个,1万只以上规模化养殖场户18个,20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65个。建有鑫龙江、新思维、中林等大鹅养殖合作社5个。

  产品是鹅产业发展的关键,记者了解到,依安县鹅产业发展链条延伸至加工。在依安县依鹤、依博源两家鹅产品加工企业,记者看到,这里既能对大鹅进行整只加工,又能对鹅头、鹅肝、鹅腿、鹅胗、鹅心等进行分割加工,产品分类更加精细,初步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的养殖加工体系。企业生产的分割鹅、盐卤鹅、酱香鹅等高附加值产品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模式,已经将依安大鹅品牌制品销售到了全国各地,让大江南北的消费者品尝白鹅之乡的美味。

  据介绍,2018年,依安县制定了《依安县大鹅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工作方案》,实施了“百只鹅”产业巩固脱贫工程,以县、乡政府及相关部门为指导机构,村集体、养殖大户(场)、合作社为实施主体,以全县贫困户为实施对象,以“五种模式”构建大鹅产业扶贫新格局,“企业+贫困户”模式、“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村集体+贫困户”模式、“大户(场)+贫困户”模式、“贫困户自养”模式。

  依安县委书记李拥军说,依安县依托“中国白鹅之乡”品牌优势,通过“建基地、育主体、抓龙头”等举措,推进鹅产业提档升级。“青清”和“天歌”两家联合社的成立,为鹅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延长鹅产业链条,向规模化发展迈出关键一步。依安县鹅产业与脱贫攻坚连接紧密。目前,大鹅产业扶贫已签约带动贫困户9488户,占贫困户总数的84.5%,预计养殖大鹅90万只,按照只均效益20元计算,可带动贫困户增收1800万元。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