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伟华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水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农村,除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强指导外,与城市差距巨大且普遍突出表现为贫、散、老、弱的农村,在多数存量为“三八”“九九”“六一”的三农队伍中,依靠谁来直接地谋划、引领和实施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个不容回避的突出问题。
现在,我们在“三农”问题上不缺认识、不缺规划、不缺财物、不缺方法和经验,只有实施乡村领导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规模,形成更大的援农之“势”,才可能补上乡村振兴短板中的短板。
笔者认为,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和农村领导者现状,需要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可采取以下亟需和有效举措。
进一步总结选派“第一书记”的成功经验,全面、强力和更大范围内实施“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的助农工程,真正解决部分农村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层级”的能力瓶颈问题,才可能形成“全党动员、全面助农”的崭新局面。要跳出“三农”圈子在更大力度、更广范围上选用“第一书记”。近年来,“第一书记”已经成为群众信任的“惠民工程”和基层党建的重要品牌,应继续打响和用好这一品牌,及时从主要以扶贫为主转向以包括扶贫在内的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水平方面发挥其作用。
进一步总结部门单位包村方面的现有经验,强化部门和单位的整体责任,让充足的行政资源、项目资源、人脉资源、智慧资源中的一部分流向和补入农村、助推其发展。采取一省直部门联系一个县、地市直部门联系一个乡镇、省市县部门都明确一个村的联包形式,在一个省的范围内更大幅度地提高援农工作的规模和力度。
通过这些方法,一方面能充分利用一些部门单位的人才优势和领导能力过剩问题,另一方面也将能切实破解因身份、地域、城乡等原因导致的部分农村基层组织领导能力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和提升缓慢的困境,把在党政机关和一些事业单位中存在的富余、闲置的领导力、组织力,调至农村第一线,为激活农村发展资源与发展活力、切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组织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