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我奋斗我幸福】城里开个特产店 乡亲市民两头连

2018年03月29日 09:25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刘艳杰

  我叫吕秀芹,今年53岁,是山东青岛莱西市南墅镇青山村人。3月26日,天刚蒙蒙亮,我就被从济南赶过来的客户打电话吵醒,今天要陪他们去30公里以外的马连庄镇收购甜瓜。刚上市的头茬瓜,数量有限,客户都想抢在清明小长假上市,尽管是20多元一斤,仍然是“一瓜难求”。一上午去了好几个基地选瓜,终于为这位老客户凑齐了1000斤的订单。看着客户付给的两万多元货款,瓜农们脸上乐开了花,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

  我的家乡自然环境优美,原生态的土特产极其丰富。早些年,山村经济极其落后,村民日子过得穷苦。“大青山,山连山,村村都有光棍汉;贫困户,一大片,要想挣钱难上难。”这是过去流传在我们老家的顺口溜。

  改革开放后,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但离理想中的富裕生活还是有些差距。那时候我就常琢磨,怎样才能让自己和家乡的村民都富起来。2008年,我参加了一个同学聚会,听同学说地瓜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里很走俏,价格能卖三四元一斤。我当时就想,我家乡是山区砂质土壤,种出的红地瓜既好看又好吃,肯定能受欢迎。回家后,我便在承包地里种了3亩优质品种地瓜。当年收了两万多斤。但是因为没有知名度更没有销售经验,种出来的地瓜根本没人要。最后除了冻烂的,剩下的不得不以3毛一斤的低价卖给了一家养猪场,赔了好几千块。

  甜甜的地瓜干、本地小公鸡、自酿槐花蜜、香椿、黄花菜、山鸡蛋……我的家乡有这么多质优价廉的土特产,咋会没人要呢?那段时间,我辗转反侧苦思冥想,我坚信自己家乡的土特产里一定能刨出“金疙瘩”来。于是,我决定走出青山村,靠努力奋斗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2009年冬天,在家人的支持下,我筹了20万元,来到青岛市区,开了一家名为“大莱西土特产”的专卖店。我把莱西当地农家各种绿色环保的土特产都汇集在店里,原汁原味原生态,特产店吸引了众多城里人光顾。

  刚开业不久,我就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教训。莱西市官道村的小米因色泽金黄、黏稠味香而闻名,随着订单的增加,出现了供不应求现象。没想到有几位供货的农户以次充好,把一些非官道村小米掺在了包装礼盒中,客户验货发现后将800箱礼盒全部给退了回来,我一下子就损失了5万元,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客户的信任。

  这件事以后,我深刻地意识到必须坚持货真价实,必须坚持绿色发展,这才是掘金土特产的“法宝”。此后,我成立了青岛“莱特”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与种植户约定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完全按照生态种植模式生产,从而护住了“官道小米”这块牌子。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我让姐夫李成好试种了6亩有机地瓜,还帮助他注册了“吕大薯”商标。后来,李成好还开起了微店,手机接单、网上付款,城区送货上门。如今,“吕大薯”烤地瓜声名远扬,一个烤炉一天能烤200斤地瓜,收入1000多元,客户常常要排队抢购。

  2011年1月,我的第二家“大莱西特产城”开业了,这次完全按照原生态的风格进行装修,产品也涉及莱西市多个乡镇的200多个产品。凡是进店的特产我都要进行个性化包装,并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我的祖辈流传着用嫩姜做蜜饯的手艺,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前年,我聘请食品专家不断改进工艺,并注册了“姜和堂”商标,借助互联网,我开了淘宝店,“姜和堂”不仅销往青岛、北京,还远销到了美国和日本等地。

  一头连着乡亲,一头连着市民,这份责任让我做事十分用心。如今,我不仅自己富裕起来,还带动家乡农户每年销售1000多万元的农产品,不谦虚地说,家乡振兴,也有我的一份微薄之力!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40多岁才开始创业,打拼了快10年,流过汗流过泪。但生活不会辜负一个努力奋斗的人,先尝遍苦辣酸甜,你最后才会知道幸福的真正滋味。

  (本报记者 刘艳杰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