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中国创新扶贫举措将助4000万人脱贫

2017年07月26日 10:2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济南7月25日电 题:中国创新扶贫举措将助四千万人脱贫

  新华社记者刘斐 叶婧

  “俺这个身体状况,干不了重活儿、出不了远门,连家里8亩地里的一点儿农活,‘当家的’不在俺都干不过来,实在是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用处。”47岁的山东省乐陵市农民石秀英说。

  因为对紫外线过敏,又有哮喘,石秀英几十年来几乎已经习惯了自己“被照顾”的角色,成了中国因病致贫人群中一员。

  然而,石秀英这样的“被照顾者”如今也能“照顾”别人了。近两个月来,石秀英为村里的6户贫困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获取每月352元的工资。

  “现在每天都要去贫困户家里,看看他们需要什么,帮忙做做饭、买点东西、打扫卫生,没事儿的时候就在一起说说话,相互鼓劲儿,日子可有奔头了!”石秀英说。

  这一切源于山东省正在实施的“公岗扶贫”政策。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夏鲁青说,“公岗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手段,就是聘请贫困户去给其他贫困户提供生活服务,从而获得收入。

  乐陵市地处鲁西北平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772户、12967人,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占85%。

  根据这一现状,乐陵市开发设置了“养老护理员”这一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聘请一名贫困人员为无劳动能力贫困家庭提供孤寡老人照料、家庭清洁、日用代购等工作。目前,已开发公益扶贫岗位160个。

  “2017年上半年,山东省各级人社部门已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4246人,发挥好了公益岗位这一‘政府购买服务式’扶贫机制的创新作用。”夏鲁青说。

  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之前的30多年时间里,已经减少了逾7亿农村贫困人口,几乎相当于如今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英国的人口总和。中国致力于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心在不到4年时间内使剩余的4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结合国情,中央提出“精准扶贫”,并不断创新扶贫脱贫举措,创造性地实践着光伏扶贫、产业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等举措。而区域发展不均衡、地区发展差异大的现状,促使中国不同地方依据实际,不断发展着适合自己的扶贫路径。

  在山东省内,日照市五莲县聘请有劳动能力的居家贫困妇女与“老困孤”贫困人口进行结对帮扶,开发农村扶贫公益岗位273个,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员294名;聊城市通过“弱弱互助”“强弱互助”两种形式,建立贫困户邻里互助护理点527处,为2800余户困难家庭提供基本护理服务,为贫困劳动力家庭增加收入近455万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扶贫是实现扶贫对象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韩金峰说,我们把促进贫困群众就业作为人社扶贫的“先手棋”,打通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的“最后一公里”,力求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安徽省正着力进行光伏扶贫,在推进贫困户建设户用光伏电站的同时,还在贫困村建设光伏电站,让许多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空壳村”有了收入,为整村脱贫奠定基础。

  中国正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完成1000万人口异地扶贫搬迁。在上个五年规划期间,宁夏投资105亿元,启动了西海固生态移民工程,以解决西海固地区35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接纳了4万移民的石嘴山市围绕重点移民村打造了24个产业项目,让移民贫困户在家门口变身产业工人。

  河北省将教育作为扶贫突破口,于2014年到2016年累计投入154.6亿元进行薄弱学校改造,支持119个县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山区教育扶贫投入3.93亿元,将37个贫困山区县纳入实施范围。

  多年专注于特困人群保障问题研究的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高功敬说,中国地域广阔,区域之间差别大,致贫原因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世界范围绝无仅有。因此,脱贫攻坚成败系于精准,必须因地因村因人制宜。只有创新施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脱贫之路,才能如期全面建成不落一村一户一人的小康社会。(完)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