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暑假,上大学的女儿回家了。和往年不一样的是,45岁的皮国军再也不心怀忐忑和羞愧——他对女儿说:“安心上学吧,家里供得起!”
从为供女儿上学犯愁,到家里有了自己的洗衣店,有了可观的收入来源,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下岗工人皮国军脱贫致富的故事,是该区对城镇困难群众成功实施精准扶贫“336解法”的缩影。
脱贫解困城乡“同步、同策、同力”
让城镇困难群众不掉队
皮国军是红花岗区海风社区丝织厂三号还房小区居民,早年下岗,又因生病导致腿部残疾,爱人蔡维芬也无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这辈子就是穷命,没办法改变了”。
和皮国军一样,在遵义市,还有部分无就业、无技术、无资金、无土地的城镇困难群众,这些群众被称为“干居民”。据统计,仅在红花岗区,就有建档立卡的“干居民”6645户,合计12043名,相当于遵义市城镇贫困人数总量的四分之一。
红花岗区在推进扶贫工作中了解到,这些“干居民”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文化水平又不高,一直未能就业,没有收入来源,靠低保金过日子,生活十分困难,甚至有的家庭唯一的电器还是老式的黑白电视机。
事实上,皮国军并不是相信命运的人。他和爱人卖过菜、开过小餐馆,但都经营不得法。女儿考上大学后,最放不下心的是女儿的学费,“要是女儿上不了学,这个家真就没有希望了。”
“‘干居民’们的贫困状况让我们震惊和自责。”红花岗区区委书记管礼伦说,“这些年全区大力抓农村扶贫,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城镇困难群众的扶贫却是一个薄弱环节。小康路上,红花岗区绝不能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一定要统筹开展城乡脱贫解困工作,做到城乡同步、城乡同策、城乡同力,扎扎实实推进城镇困难群众的扶贫解困工作。”
红花岗区开展的城乡一体精准扶贫行动,给皮国军带来了希望。2016年4月,海风社区与红花岗区残联对接,为皮国军争取了10000元的残疾人自主创业基金,开起了阳光洗衣连锁店。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皮国军的洗衣店服务热情周到,生意日渐红火。2017年3月,皮国军放弃了低保申报,彻底实现了脱贫解困。
打造“信息、培训、实业”三大平台
城镇与农村扶贫齐步走
农村扶贫,红花岗区走出了一条靠产业脱贫的路子,成功让一户户家庭、一个个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对于城镇困难群众,红花岗区的办法是着力打造“信息、培训、实业”三大精准扶贫平台,紧紧扭住就业这个核心,全力帮助困难群众自我造血,脱贫致富。
42岁的林仕芳,家住舟水桥街道镇隆社区。2014年,丈夫患尿毒症去世,高昂的医疗债务,让原本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就连儿子并不奢侈的梦想“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她都一次次“残忍”地拒绝。
2017年3月,红花岗区就业局在镇隆社区专门为困难群众开办了“技能兴遵”中式烹调培训班,林仕芳有幸成为一名学员,以优异成绩拿到了结业证。在街道、社区的帮助推荐下,2017年4月,林仕芳被遵义市第十八中学食堂聘用。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林仕芳说:“我要给儿子买辆自行车。”
和林仕芳一样,依靠红花岗区“信息、培训、实业”三大精准扶贫平台,越来越多的城镇困难群众有了生活的门路。据统计,仅在2017年前5个月举办的“春风行动”“城镇解困-和弦行动”等4场大型招聘会中,就向城镇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信息20000余条(个),并成功帮助315人实现就业。
为了城镇解困工作的路径更清晰,红花岗区创新工作思路,制定出“六个一”举措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解困工作:一个机构统揽、一个阵地展示、一套政策帮扶、一本册子宣传、一个机制包保、一个标准退出。
“六个一”工作举措让红花岗区的城镇扶贫工作有序开展。仅2017年前5个月,就有252户困难家庭摆脱贫困,615名困难群众有了就业收入。一些困难群众聚居的小区,也因为政府的扶持,成立了实体物业公司而集体上岗集体脱贫,不仅一改往日“脏乱差”的形象,相反成了遵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示范点,吸引了不少社区来参观见学。(吴波、李林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