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湖北十堰竹房城镇带:贫困山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样本

2017年03月11日 10:20   来源:农民日报   

  竹山县上庸新镇

  竹山县:田园式美丽乡村——总兵安村

  房县:举办乡村年货节

  竹溪县:村庄与产业融合的大石门片区

  竹溪县:依山傍水的生态家园——敖家坝新社区

  竹房城镇带是以346国道为主轴,横贯湖北省十堰市南部竹溪县、竹山县、房县呈带状分布的城镇群,以三县划分为三个片区,覆盖28个乡镇、520个村,区域总面积5681.17平方公里。

  2010年底,为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建立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近年来,十堰市级和竹房三县干部群众鼓舞干劲,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突破不利条件限制,以“四化同步”为引领,坚持“七为并举”的理念,即“规划为先、产业为基、镇村为重、扶贫为要、生态为魂、民生为本、创新为力”,使当地城乡面貌发生巨变,为湖北省乃至全国山区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作提供了成功示范,探索出了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的路子,树立了精神文明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旗帜,打造了统筹城乡推进山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样本。

  城镇化率62.5%,15万农民就近市民化。竹房城镇带各地因地制宜,通过就地、就近转移农民,使镇村空间结构和人口分布状况发生明显改变,一大批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纷纷涌现,逐步形成了带状串珠式城镇发展格局。2011—2015年间带内总人口增加了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7.3万人,城镇化率从36.55%提高到62.5%。建设了竹溪敖家坝、大石门、莲花,竹山华家湾、总兵安,房县界山、三岔等一大批集居住、商贸、文化、休闲、服务于一体的农村新社区示范片,近15万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完成了市民化转变。

  “开发式”区域扶贫,9.7万人摆脱贫困。竹房城镇带所在的秦巴山片区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区,截止2010年带内共有21.2万贫困人口,贫困村183个。竹房城镇带采取“开发式”扶贫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区域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15%以上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连年攀升,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57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461元,均比2010年翻倍增长,区域贫困人口减少了9.7万人,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产业结构优化,20万农民就近就业。竹房城镇带以生态农业、优势工业、特色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与劳务扶贫良性互动。茶叶、核桃、中药材、山羊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建成了竹溪水坪茶叶、房县军店万亩GAP中药材等一批大型连片基地。依托竹溪金铜岭科技工业园、竹山宝丰循环工业园等重点园区和圣水茶业、神农本草中药等龙头企业拉长优势产业链条。建成鄂渝陕国际商贸城、国际绿松石城、天悦温泉度假村等商贸旅游园,生态观光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兴起,约20万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生态文明成效显著,家家户户争创“十星”。竹房城镇带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和农村环境整治,城镇彰显出山水相映的独特魅力,绝大多数镇村都具备垃圾、污水处理能力,城乡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90%以上。竹房城镇带是全国“十星”文明创建的发祥地,“十星级文明户”达到14.5万户,占总户数的70%以上,农民素质和道德水准得到提升,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建成了一条现代文明的示范走廊。

  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农村公路迈入“组组通”时代。境内十房高速、谷竹高速、346国道改造升级等重点工程相继竣工,农村公路逐渐从“村村通”迈入“组组通”时代,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带内农民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公共服务上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新农合参合率达99.4%,新农保参保率达99.1%,农村低保进一步扩面。基层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帮助城乡居民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减轻了“三留守”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竹山县:借“绿”生金“十星”闪耀

  自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启动建设以来,竹房城镇带竹山片区346国道沿线7个乡镇136个村相继建成5个特色集镇和100个新型社区,新建改造“庸派”民居3万余户,全域实施生态绿化28万亩,90%以上农户实现饮放心水、用安全电、上宽带网、坐方便车。

  如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二者兼得?竹山人清醒地认识到:产业才是拉近城乡的天然“黏合剂”。守着青山绿水的竹山人借“绿”生金,构建城镇带内“一区六园”产业格局,培植以“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生态矿业”为主的“两绿三生”产业体系。城镇带沿线建成十大特色农业示范园,十大核心农业示范区。2016年全县累计完成游客接待180.5万人次,仅旅游收入就实现12.26亿元。2016年底,全县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49.7亿元增加到8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7.1亿元增加到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8000元。

  如果说竹山片区的乡村建设和绿色产业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那么“十星”文化则悄然改变着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的精神境界。作为全国“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发祥地、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竹山在全县建起300多处“十星”文化广场、农家书屋、老年人互助社等标志性文化工程,160多个各类道德讲堂,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展示、传播“十星”文化,“十星”文化成为群众普遍价值追求,全社会形成了遵纪守法、奋进思变、淳朴向善的文明和谐新风。

  竹溪县:农民“家门口”的城镇化

  竹溪县地处鄂西北最边远的贫困山区,沿346国道从竹溪县河镇至蒋家堰镇关垭,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涵盖该县9个乡镇、213个村。通过近六年的建设,竹溪片区已汇聚全县75%的人口、90%的经济总量,城镇化率达到62%。2016年,竹溪片区生产总值53亿元,比2010年增长89.3%,累计转移就业人口51865人。

  竹溪片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合作社带动型、种植大户带动型、片区建设带动型、农户自发型流转模式,鼓励大户进城、农民进社区,推进土地集约、资源集聚、人口集中,就地就近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从而实现“人人有活干、户户没闲人”目标。

  竹溪县初步形成了清洁能源、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型建材四大工业集群。高端矿泉水、人福医药、力莱科技、满华光电、蕃王酒业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就近招工。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生态旅游业,以商贸、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占经济比重不断提高。淘实惠、益客讯、竹溪微商城等一批电商平台上线营运,农民在家就将地方特色农副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到了外省外县。

  竹溪县不断缩小试验区农民在交通、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公共服务上与城镇居民的差距。片区所涉及的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累计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11.23万人。加快推进农村幼儿园、县医妇幼保健院迁建、思源小学、乡镇福利院等一批民生项目建设。

  房县:产业为基创新机制助力精准扶贫

  竹房城镇带房县片区“一城八镇”总人口31.8万人,占全县66.7%;区域总面积2021平方公里,占全县39.5%。相较于其他两县,房县片区在集镇环境、基础设施、居民收入等方面存在短板,县委县政府自感压力巨大,始终把城镇带建设助力精准扶贫当作“一号工程”,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力促新型城镇化发展。

  房县片区坚持产业为基的根本要求,城区和城郊以发展工业为主,乡镇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围绕核桃、茶叶、中药材、蔬菜、山羊、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各乡镇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乡一业”、多村一品的局面。窑淮的茶叶、化龙的核桃、军店的中药材、红塔的山羊、土城的食用菌都建成了产业示范园,成为各乡镇的主导产业。

  房县片区坚持创新为力,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经济发展动能。房县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采取租赁、转包、转让、股份等形式流转土地,探索出窑淮镇与湖北圣水茶场合作推行租赁型、军店镇与神农中药饮片合作推行入股型、化龙堰镇与县农机公司合作推行补贴型等多种土地流转模式。土城镇龙坪村采用“园区+”模式,引进武当山珍有限公司组建食用菌园区,村集体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零”风险,该村125户贫困户,户均发展食用菌1万袋,平均增收2.5万元。军店镇三溪沟村采用“租金+薪金+股金”模式发展中药材产业,通过股金分红增加贫困户和村集体收入,户年分红2000-4000元不等。截至2015年底,房县片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57元,比2010年增长了93%。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