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秦岭深处“扶贫书记”侯军:带领村民开阔眼界,拔思想上的穷根

2017年07月04日 10:16   来源:人民日报   张丹华 祝 嘉

  夜深人静,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宝鸡市凤县西山村安然熟睡,漆黑的村庄里,村委会办公室的灯还亮着,第一书记侯军正赶着填写工作台账。他在“主要实绩”一栏中写道:“协调安装太阳能路灯,解决群众夜间出行难题,实现本村路灯零的突破。”

  对西山村群众而言,侯军不仅为他们带来了照亮夜空的灯光,更点燃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之光。

  要想带着群众干,就要了解他们在想啥

  2016年11月,侯军第一次走进西山村,这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在凤县土生土长的他,看惯了秦岭的山山水水,却没想到竟还有如此偏僻落后的村子:西山村地貌大致为一条路、两道沟、四面坡,绵延八九公里,村民共有149户、583人,其中贫困户就有49户、127人,不但居住分散,而且生活环境恶劣、生产条件简陋,最穷的贫困户年收入仅七八百元。

  看到侯军戴着眼镜,长相清秀,模样斯文,西山村干部群众不禁怀疑:“扶贫攻坚这么重的担子,这个年轻人挑得起吗?”的确,侯军一直在县政府办公室上班,对农村基层工作缺少经验,初来乍到,有一大堆弄不懂的问题。为了尽早熟悉工作,侯军抓紧空闲时间翻读文件、查阅资料,学习脱贫攻坚政策和党务管理知识。上班的第三天,侯军发现村里贫困户针对性帮扶措施不够精准,硬是拖着一屋子干部群众,对照各类扶贫政策文件,讨论到半夜1点,才逐一制定完善精准帮扶计划。西山村哪里开过这么扎实的会?大家虽然疲惫不堪,但都对侯军暗自佩服。“没想到这个三十岁出头的小伙子能这么快接地气儿,还能对政策活学活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挑起了大梁。”村党支部书记杨勇说。

  之所以能活学活用,侯军的技巧是不但要学习理论政策,还要了解老百姓的需求。“要想带着群众干,首先就要了解他们在想啥。”侯军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为了了解农民的生活诉求,侯军决定挨家挨户拜访。西山村地广人稀,有的人家住在路边,尚可开车到达,有的人家住在山上,只能徒步前往。侯军花了两个月时间,才把全村所有人家跑了个遍。回到家里,妻子发现他瘦了一大圈、黑了一大截,嗔怪说:“好不容易能从农村走出来,咋又回去了。”

  可是,这一圈走下来收获也是巨大的。侯军了解到,目前村里的贫困户除了身体残疾和智力残疾的,主要就是“懒汉”了。侯军要在这里工作三年,他制定了一个目标:一年脱贫,两年摘帽,三年致富。他决定从改变懒汉开始,展开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挖掉思想上的穷根,政府帮助个人奋斗

  侯军在走访中发现,有的贫困户长期不能脱贫,不是因为没有脱贫能力,而是因为缺乏脱贫动力。思想上不脱贫,生活上怎么能脱贫?

  村民蔡忠辉以前是靠政府救助度日的五保户,久而久之便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侯军找上门去,坐在他的炕边给他讲政策,蔡忠辉说:“我的日子好着哩,吃得饱,穿得暖,为啥还要那么累?”侯军一次次地被拒绝,又一次次地找上门,鼓励蔡忠辉说:“贫困不是荣誉,活着就要有奔头。”蔡忠辉终于被侯军的真诚感动,不仅自己主动学习养蜂技术,增加了个人的收入,还积极指导其他贫困户养蜂,帮助大家一起脱贫致富。蔡忠辉感慨地说:“人穷志短,侯书记一句话点醒了我,脱贫这事儿不光要靠政府,更要靠咱自己。”

  光说还不够,侯军还组织村民代表参加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到周边地市观摩其他地区产业扶贫经验和新农村建设成果,学习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这让走出深山的农民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村民聂生亮在甘肃省武山县看到,当地降水量少、人口多、人均土地面积少,但大棚蔬菜产业却发展得非常好,亩产值达到3万余元,是普通土地的10倍,“我们西山村为啥不能发展大棚蔬菜?”在聂生亮的建议下,今年3月,西山村引进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新建蔬菜大棚16座,试种早春架豆,提前15天上市,每斤能多卖2元钱。

  在“走出去”的同时,侯军还不忘“请进来”。他多次邀请农技专家来到西山村,为村民教授育种、养殖知识,让村民脱贫致富既有想法也有办法。现在,每当侯军带着专家来村里搞技术培训时,村委会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就连周边村子的村民都闻讯赶了过来。村民吴让怀听了村里组织的土鸡养殖技术培训后,觉得自家周边环境好,非常适合发展土鸡养殖产业,在侯军的帮助下,注册成立秦凤园家庭农场,养殖土鸡3000余只,年出栏1万余只,产品在西安市场供不应求。

  合作社建成“互助圈”,口袋富了人心暖了

  侯军包抓的贫困户张义强家中有3口人,张义强年老体衰,妻子智力残疾,儿子智力不全,全家人仅靠种植玉米、养殖黄牛勉强维持生计。侯军组织村里9户一般家庭,对张义强进行产业帮扶、生活帮助,这样由10户家庭组成的互助小组,既帮助了贫困户脱贫,也帮助了一般户增收。张义强说:“大家帮我除草施肥、采摘销售,还给我送来化肥、农膜、鸡苗和慰问品,让我很感动。我也要帮大家耕耕地,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

  互助小组迈出了产业脱贫的第一步,侯军认识到,面对全村脱贫摘帽的艰巨任务,互助小组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将更多的贫困户和一般户组织起来,建立互助大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村贫困问题。经过反复论证,西山村摸索出“支部+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吸纳33户贫困户和46户一般户,加入蔬菜种植合作社,共计实现土地入股200余亩、现金入股13.1万余元,年终每户分红6.8万余元。随后,西山村又成立了土蜂养殖合作社,把无土蜂养殖技术的贫困户的蜂箱,寄存在一般户家中,由一般户指导贫困户养殖,21户贫困户和20余户一般户通过养蜂,户均年增收8000余元,贫困户不仅得到了眼前的实惠,还学会了长期致富的本领。

  最让侯军高兴的是,西山村合作社的意义,不只在于助增收,还在于促和谐。村民在合作社里共同劳作,彼此之间交流多了、误会少了,大家心劲儿更足了。村民老杨和老吴两家是邻居,曾因土地划分红过眼、黑过脸,矛盾积累了几十年没有化解。合作社成立后,两家土地都入了股,没有了地界,矛盾的根源也就消除了,老杨和老吴还经常一起下地干活,心里的疙瘩终于解开了,最近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提出加入合作社,西山村的“互助圈”也越画越大。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第一书记侯军,也被村民看成了西山村的一员。他走在村里唯一一条公路上,不时被村民拦下来:“尝尝咱上回引进的新品种蔬菜!甜得很哩!”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