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湖北公布2017年脱贫计划 这4个县将脱贫摘帽

2017年06月13日 09:09   来源:湖北日报网   

  原标题:湖北又发布了一个大计划,4个县被摘帽!

  近日,湖北省扶贫办官网公布了湖北省2017年脱贫计划,文件显示,2017年远安县、红安县、英山县、神农架林区4个县(林区)计划脱贫摘帽,101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89166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目前湖北省有37个贫困县,2776个贫困村,287452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比2014年开展建档立卡时精准识别的590万减少一半以上。仅2016年,全省就实现147万贫困人口脱贫,1601个贫困村出列。

  湖北省37个贫困县

  阳新县、茅箭区、张湾区、郧阳区、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县、五峰县、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孝昌县、大悟县、团风县、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麻城市、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神农架林区。

  脱贫摘帽 为什么是远安、红安、英山、神农架?

  远安县

  远安县河口乡香菇种植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2016年,远安县4568户9193人脱贫销号,1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出列。在2016年度全省37个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与精准扶贫实绩考核情况,远安县考核等次为A(优)。

  远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强化扶贫产业支撑,切实推动项目、政策和资金落地。远安县提出,2017年将举全县之力决战决胜,确保全县6523户12877人脱贫销号、1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出列,在全省37个贫困县中率先全域脱贫摘帽。

  红安县

  红安县华家河镇王冲村养殖梅花鹿带动周边贫困户致富

  2016年,红安县56个重点贫困村出列,9938户贫困户、27555人脱贫。2016年度全省37个贫困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与精准扶贫实绩考核情况通报中,红安县考核结果为A等次。

  2017年,红安县计划实现全部40个贫困村出列,27553贫困人口脱贫。为此,红安县抽调二千多名精干人员,组建两大专班,带动全县近万名党员干部,全面开展“万人帮扶,千人驻村”的“万千活动”,聚力扶贫攻坚,确保今年完成脱贫摘帽任务。

  英山县

  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产业扶贫项目,生态茶叶示范园

  截止2016年,英山全县累计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781户、5988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16%。2016年度全省37个贫困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与精准扶贫实绩考核情况通报中,英山县考核结果为B等次。

  今年,英山县成立10大工作专班、3个工作组,组建12支乡镇扶贫工作队、派出313支驻村工作队、107名驻村第一书记进村入户开展对接,形成强大扶贫攻坚合力。2017年,英山县计划实现全部33个村,40564贫困人口脱贫。

  神农架林区

  神农架林区松柏镇红花朵村光伏扶贫电站

  经过核查,2015、2016年神农架松柏镇红花朵村等10个省定重点贫困村的贫困户脱贫比例达到省定标准,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脱贫出列。

  按照计划,2017年神农架林区全部7个贫困村脱贫出列,2348个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根据中央《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贫困县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原则上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区降至3%以下。

  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留出缓冲期,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对提前退出的贫困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制定相应奖励政策,鼓励脱贫摘帽。

  来源:长江云 记者 章强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