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申建为(左四),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许下脱贫心愿。
改革涉深水,扶贫向攻坚。
对全国扶贫主战场的贵州来说,脱贫攻坚是一场“挖穷根”的自我革命,更是一场输不起的民生突围战。誓言在全省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贵阳,则承担着领先锋、做排头的职责。
向20个特别困难村宣战,是贵阳掀起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的“当头炮”。基层干部群众战天斗地的实干巧干,正令血脉故土发生着伟大的蜕变。
这组系列报道中,我们在一线向您报告,战斗在继续,人民在加油,现代中国最具史诗色彩的复兴浪潮中,多彩贵州、爽爽贵阳正留下不甘落后、奋力攀高的足迹。
贵阳市的特别困难村,还有多困难?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的数据会告诉你:全村男女老少1094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800元的还有95户274人;因为贫困,村里的“单身汉”和“离异汉”都比其他村多。
大洪之困,贵阳之痛。在过去几年的基础上,贵阳市今年又发起大扶贫攻坚春季攻势,将大洪作为20个特别困难村之一,明确由市领导带队进行扶贫解困,向贫困发起总攻。
从转变观念到实施项目,从依靠外力到自力更生,从各自为战到齐心协力……暖春时节,记者踏访大洪村,只见处处生机涌动,人人干劲十足,汇聚起决胜全面小康的滚滚“洪”流。
近半村民外出务工的无奈
“石硐”二字,从字面来看,给人一种石多、边荒之感。事实上,在“十二五”时期,贵阳市就把石硐作为重点乡镇来扶持。大洪,又是石硐“贫中之贫”的村。
大洪之远,驻村干部文睿亲身体会过:“从市到村,得从金阳客车站坐车到息烽县城,转石硐,再坐摩托进村,行程约90公里,加上等车时间,一趟就要四五个小时。”
循着文睿的足迹到大洪。这里重峦叠嶂,多坡地,人均耕地少,部分土地石漠化严重,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作物,农产品主要用来填饱肚子。
大洪村水资源贫乏,没有自来水;没有一部固定电话,没有有线互联网,移动通信信号弱;入村道路狭窄,错车都困难。
大洪全村1094人中,922人只有小学文化,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39人。
残酷的自然条件,再加上落后的基础设施,改革开放前的大洪村,一方山水难养育一方人。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务工收入成了各家主要的收入来源。现在,全村有479人常年外出务工,接近全村人数的一半。受年龄、身体等因素影响,不能外出务工者,在家务农收入微薄。
陶渊明曾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可是,对大多数在外务工的大洪人来说,就算故乡田园几近荒芜,迫于现实生活的压力,也不敢轻易回来。
一个返乡企业家带来的改变
当许多青壮年为了生计纷纷奔走他乡时,2015年,有个从石硐走出去的青年企业家,却带着在外经商赚来的1.8亿元回乡投资建设农业园区。
这个企业家叫舒红,是大洪临近的石硐镇中坝村人。十几年来,他在外做钢铁贸易、房地产、酒店生意红红火火,为什么要回到石硐,发展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农业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家乡养育了我,我也想把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富;二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迎来了发展春天。”舒红说,他认准发展方向,回到家乡创办了贵州中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力求打造一个集农业生产、旅游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目前,中康公司已在石硐流转480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其中有1800亩覆盖到了大洪村。截至目前,公司已向农民支付土地流转费、工资超过1800万元,直接帮扶26户低收入户脱贫。
大洪村昔日的荒坡,如今都种上了猕猴桃。尽管现在还没挂果,但村民已经开始受益。“我和爱人在中康公司打工,两个人每个月一共能拿到6000元左右。”大洪村村民吴长贵说,村里有7个人是公司的固定工人,有好几十人在公司打零工。
舒红说,公司进一步发展后,还将通过吸纳更多劳务、扶持合作社、建设农家乐等方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望向大洪村的猕猴桃园,夕阳西下,山坡上的白色T形架纵横交错,挖土机、货车穿梭于机耕道,园里尽是忙碌的身影,一张张红彤彤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三个村民共同的信念
大洪村村民雷朝贵做梦都没想到,他会成为负责带动一帮人致富的“领头人”。
原来,在政府和驻村干部帮助下,雷朝贵去年和其他六位村民合伙,办起息烽县乡情富农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由雷朝贵担任。
“天气再暖和点,合作社的6000只鸡就要从外面运到村里来了,现在想多承包点林地搞林下养殖。”雷朝贵说,政府免费提供鸡苗、鸡舍、技术,合作社只需要落实好土地,搞好日常管理,“不能光让政府扶,我们自己也要不停奋斗。我们要做个样板出来,带动村里更多贫困户养鸡。”
动起来的不只是雷朝贵。“现在大公司来村里搞产业,村里也要建水、路等基础设施,我准备去买台二手挖机,帮着村里搞建设。”大洪村村民陈伯博说。
说起38岁的陈伯博,村里人都说他“特别能拼”,欣赏他“能折腾”的性格。为了挣脱贫困,这个身材干瘦的人想过很多法子。他在村里种过水稻、玉米,承包荒山种下几百棵板栗,还一次养过10头牛等等,但都没挣到钱。多次失败后,最近两年,陈伯博买了辆货车跑运输,终于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村民陈信会也是一个不肯向命运低头的人。她爱人在孩子五个月大时就离世了,此后她为了养家,到福建厦门、漳州等地打了四年工;女儿到修文上学,她便在县城一个家具店干了几年销售;后来她用打工赚的钱,在石硐镇开了一家家具店。
“只要奋斗,就能战胜贫困。”陈信会说,石硐经济在发展,家具生意还不错。“经过票选,现在我还当上了村里的劳动保障协管员呢!”她很自豪。
16字标语凝聚的精神
在石硐镇政府办公楼的楼梯间,16个大字十分引人注目: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赤胆忠诚、协力争先。“这既是息烽精神,也是我们抓扶贫工作的团队文化!”镇长张成志说。
张成志和同事们都很忙,每天早出晚归,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白天落实扶贫项目,晚上开会、整理材料。”他说,在扶贫攻坚中,镇里担负主体责任,要做的事情特别多。
3月1日,结对帮扶大洪村的市领导到村调研后,议定了一系列帮扶的事情,石硐镇抢抓机遇,针对每件事情,都以项目化的方式来抓落实。目前,大洪村扶贫解困以村带镇总体规划、石硐镇交通规划、中康公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都已拟定,大洪村的无线通讯基站、宽带互联网、有线电视、村卫生室、进村道路建设和高标准农田整治等项目已经实施,低收入户农技培训等工作也已展开。
“石硐不富,干部心头就不舒服。”石硐镇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孟碧说,现在全镇100多名干部每天的工作节奏就像打仗一样。
石硐镇干部队伍的干事劲头,感染、激励着村支两委。“各级这么重视,村里绝不能掉链子。”大洪村村委会主任陈昌翠说,现在村支两委一班人,有的去遵义学习,有的与镇里对接工作,有的给群众做思想工作,有的推动项目实施,没有一个闲下来的。
“农旅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这是当前和今后抓好石硐镇大扶贫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张成志说,只要全镇干部群众朝着共同方向撸起袖子加油干,小康梦就一定能实现。
(记者 田方)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