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各地特别是贫困地区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2013年至2016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5.7个百分点,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政府庄严承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啃下“硬骨头”、补齐最大的短板?如何久久为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确保脱贫成效真正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那么,就民族地区而言,摆脱贫困之路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喜德县洛莫乡达底村姑娘第一次感受自来水到家门的快乐。资料图片
彝家新寨——喜德县冕山镇民主村。资料图片
喜德县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分析。单德明绘制
初印象:脱贫攻坚有盼头
当单德朋乘车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两河口镇布曲洛村时,映入他眼帘的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村寨通往县城的盘山公路正在修建,三五成群的学生打闹着走在上学路上,远处的山坡上,是成群的山羊……
作为西南民族大学研究贫困经济学的教师,单德朋此行目的很明确,就是了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在当地实施的情况。当他看到这些情景时,心中不禁涌起感慨:“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有盼头。”虽然这一趟,从县政府驻地到准备调研的村寨,20多公里的山路花费了四五个小时。
统计数据显示,在这个人口22.3万、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彝族聚居县,彝族人口约占90.5%,绝大多数村民都说着本民族语言。因此,当单德朋听到七八岁甚至更小的娃娃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时,这种“有盼头”的感觉就更加强烈了。“教育,是阻断代际贫困最有效的手段。”当单德朋拿出笔写下这句话时,他陡然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千斤重。
一开始,单德朋对孩子们流利的普通话很好奇,要说是教育的功劳,但又感觉短时间内不会有这么明显的效果。不过很快,这个疑问随着单德朋走村入户的调研而逐渐得到了解答。原来,喜德县在2012年曾遭遇过特大洪灾,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地向村民们发放了“四件套”。
单德朋对记者说:“每个村寨的‘四件套’都不太一样,但卫星电视接收器和电视机是标配,有的地方还发放了热水器等必需品。孩子们正是通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类的动画片,学会了普通话。”也正是由于喜德县曾遭受过自然灾害,让单德朋萌生了前往当地调研灾后重建与精准脱贫工作统筹推进情况的念头。
“电视是连接大山与外地的桥梁,村民通过收看电视及时了解外面的讯息。电视不仅开阔了村民的眼界,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这让单德朋对当地的脱贫攻坚更增添了一份信心。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过去的一年,喜德县在改善基础设施方面,共建成通乡油路138.2公里,通达里程达879.486公里,通村硬化路716.8公里、覆盖贫困村114个;实施“溜索改桥”项目6个;一大批农村安全饮水、通信、电网、“村三室”等项目全面建成,为贫困村退出达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再了解:政府、村民齐发力
喜德县位于凉山州中北部,地处川滇南北构造带北段、安宁河断裂带的东侧。境内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且多山地、丘陵。先天条件不足,再加上基础设施的落后,喜德县在1993年被列为国定贫困县,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0年被确定为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县。
即便如此,当地人也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奋斗。与全国绝大多数农村一样,喜德县下辖的170个行政村中,许多年轻人主要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留下老人照看孩子和并不多的耕地。不少老人通过放牧山羊等途径,为家庭增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另一个让单德朋印象深刻的是,在他所到访的村寨中,不少地方都在建设幼儿园,“这也说明了教育在当地人心中的分量,也有助于孩子从小就养成好习惯”。
喜德县拥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但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生铁产量相比往年有一定下降。加之受限于相对单一和同质化的工业产品体系,现有的工业发展模式不足以应对消费结构的多样化变迁,工业增速存在进一步回落的可能。这给喜德县如期完成减贫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喜德县通过加快转型升级,逐渐探索出一条转型发展与绿色强县相结合、脱贫奔小康与生态富民相结合的新路子。
“绿色是喜德县最大的生态优势。”单德朋表示,近年来,喜德县委、县政府大打绿色生态牌,依靠当地优质的马铃薯、荞麦等农产品发展起特色农业,并充分挖掘温泉康养、彝族文化、自然风光等特色资源,通过开展旅游扶贫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不少村民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据统计,2011年至2015年,喜德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0.7亿元,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32.58%下降到2015年的13.31%。其中,2015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8131万元,减少贫困人口6784名,完成率为100%。2013年到2015年,喜德县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4560元增加到6347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4万元增加到1.92万元。
不仅如此,上级政府派驻到各村寨的联络员,也在为村民的脱贫攻坚而忙碌着。
在一个盛产甜椒的村寨,因为品质好,一公斤甜椒在县城可以卖到三四元。“这让群众看到了脱贫的希望,让他们认识到原来当地还有丰富的资源,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脱贫信心。”单德朋说,如今,联络员正忙着联系有关部门认定甜椒为绿色有机产品,以进一步挖掘其价值。
解难题:增收、减支是关键
在7天的调研时间里,通过与村民的交谈,单德朋能明显感觉到村民的生活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善,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他试图通过简单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受制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影响,村民购买化肥、种子等农资用品,只能在家里等人送上门,但此时是卖方市场,价钱自然高。”单德朋对记者说,再比如,由于新农合等报销比例较低、覆盖疾病种类有限,一场大病很有可能使村民致贫或返贫。
有鉴于此,单德朋认为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除了要增加村民的收入外,还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减少村民的支出。“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增加收入的渠道也不同。但如果有一些普惠性政策能够让村民减少支出,这就相当于变相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单德朋多次这样阐释他的观点。
根据单德朋的调研,在11项影响喜德县农村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中,占据前三位的是缺发展资金、缺技术,以及生活环境恶劣、交通条件落后。其中,因缺发展资金致贫家庭有4479户,占总户数的50.90%,主要体现在农村贷款困难,存在没抵押物贷不到款的现象。
“我国的扶贫政策中财政政策较多,金融政策较少且实施困难。以邮储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为例,贫困户和企业的贷款额度分别为5万元和20万元,还款周期只有短短一年。”单德朋进一步解释说,但农户所从事的种养殖业往往需要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因此多数贫困户很难达到批贷条件,难以从金融扶贫中受益。
虽然单德朋十分看重教育在脱贫中的重要作用,但让他感到意外的是,5.77%因学致贫的家庭比例,远大于2.88%的因病致贫比例。“这说明,一方面,贫困地区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教育基础设施差,制约了贫困村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陪读,高中、大学等学费和生活费也让很多贫困户感到吃力。”单德朋认为这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贫困县绝大多数处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地区还是县域层面的经济本身就缺乏活力。目前,国家扶贫资金只解决重点村的扶贫支出,而非重点村只能由地方财政自筹的扶贫资金缺口统筹考虑。因此,单德朋建议,国家应对贫困县非重点村的扶贫资金制定全额补贴的政策或是相应的补助标准,以减轻资金自筹的压力。
(单德朋系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贫困经济学。本文系参考其调研报告《精准扶贫政策的地方实践研究——基于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贫困县的调查》的部分内容,并根据对单德朋的采访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