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陕西紫阳:搬迁群众脱贫,怎么脱?

2017年03月28日 09:24   来源:《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 乔佳妮

  “若不是3年前搬下来,去年又在园区工作,说不定现在我还在外漂着呢。”3月8日,见到28岁的紫阳县高桥镇裴坝安置社区搬迁户张旭平时,初为人父的他已是厂里的技术骨干。

  2014年以前,父母身体不好,为了养活家人,张旭平年纪轻轻便跟着村里人在陕北煤矿出苦力。后来赶上移民搬迁,全家从高山上的土坯房搬进集镇新居,一家3口又在社区的开源公司上班。如今,他在厂区管技术,父亲在园区管养殖,两人一月就有6000元收入。政策好,人努力,张旭平的小家也安置得顺畅。

  实施移民搬迁近6年,紫阳县完成搬迁26817户93226人,就业安置率达80%,紫阳是如何破解搬迁中的就业难题?“关键在于抓好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县移民办主任熊耀松说,紫阳按照围绕园区建社区、围绕社区建工厂、围绕工厂促就业、围绕就业促搬迁的思路,做好搬前、搬中、搬后三篇文章,走出了一条“以业促搬,先业后搬”的移民搬迁路,让更多的张旭平命运得以改变。

  1 搬前谋业 入户调查求精准

  作为陕南的一个山区县,紫阳有3.72万户12.9万人需从条件恶劣、灾害频发的不宜居住区搬出。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既然搬迁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让他们有行动才行,为此,紫阳在解决搬迁群众就业上,首要的就是做好搬迁前的“笨功夫”——入户精准调研,因户因人施策。

  紫阳县焕古镇扶贫办干部金运福这两日,除了日常性事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到包扶村组入户调查。由于他包扶的苗溪村距镇上有40多分钟车程,所以每次去他都会多待几日。

  老金下去,除了带着省上要求与搬迁群众了解、签署的相关协议,还会带上镇政府专门制作的涉及搬迁群众家庭结构、收入状况、土地面积、产业基础、就业创业意愿等各项信息的调查表,以便政府详细掌握各家情况,因户施策、因户定扶,如把有茶园的组织到茶厂就业,把留守妇女组织到厂区务工,把青壮年劳力通过技能培训有组织输出等。

  3月7日到8日这一趟,老金跑了13户,其中搬迁贫困户张付松家是重点。“去了不止一次了,这次除了核实情况,最主要的就是做工作”,老金快人快语,“老张儿子已经同意学修脚,儿媳妇也想学家政,我们这儿只要一家有个干修脚的,脱贫没问题。今年他家还要扩种4亩茶园,收入更稳当了。”

  在紫阳,除了老金这样的政府工作人员会介入搬迁群众的搬前生活,不少承担扶贫任务的企业也会主动出击,以便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合适的就业岗位。

  2 搬中兴业 群众脱贫有保障

  在做好精准入户的同时,紫阳同步抓的另一件事,就是在建社区、甚至社区未建时,便已着手吸纳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返乡能人参与移民搬迁,融社区、园区为一体,带动搬迁群众发展相关产业,破解“因贫难搬、因业难搬”两大难题。

  由返乡能人李远权参与建设的高桥镇裴坝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目前已入住357户。早在开建之时,李远权便琢磨着不能只盖房,得让乡亲有事干。刚好自己也有需求,他便流转土地建起农业园区,紧挨社区又开办了开源富硒科技有限公司,以园区种植的富硒老玉米为原料,生产“深磨坊”牌玉米系列产品,与江浙一带厂商合作销售,如今已解决了200多人就业。目前,开源公司与镇上8个村227户搬迁群众签订了玉米种植和黑猪养殖协议。不少搬迁户在园区和工厂打工,既能挣钱又能顾家,人均年增收7000余元。

  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让搬迁群众融进产业链,促其增收,是裴坝安置社区的主要模式,而紧邻的远元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则是一个先业后搬,让搬迁群众彻底拔穷根的典型社区。

  远元安置社区由外出创业成功人士郑远元垫资建设,共7层8栋312户,安置搬迁户1050人,如今已全部入住。

  作为以修脚产业发展壮大的公司,远元集团介入移民搬迁前已有一定规模。公司扩张需要更多员工,而搬迁群众又无好的就业门路,2013年,紫阳便按照“龙头企业+政府推动+脱贫群众”的工作机制,对该社区搬迁群众实行包吃包住包安置、免学费免日用品费、补助交通费、稳就业稳收入“三包两免一补两稳”的优惠政策,与远元集团合作,大力培育修脚足疗新兴产业。如今,社区入住的搬迁户中,220余户通过发展修脚产业实现了脱贫,人均纯收入在1.5万元以上。远元集团还带动了整个高桥镇、甚至紫阳全县从事修脚行业的人数超1.5万人,在全国28个省兴办修脚企业130余家,开办修脚店1600余家,创造劳务收入超5亿元,修脚产业也成了紫阳产业脱贫的一张靓丽名片。

  3 搬后扩业 群众企业得双赢

  对于即便依托园区已建成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紫阳也并没有满足于“一区一业”,而是发挥政策优势,让更多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落户社区,惠及群众就业脱贫。

  红椿镇是紫阳一个贫困面大、贫困程度较深的镇,总人口4447户16824人,在册贫困户1803户5788人。自2011年以来,镇上搬迁安置贫困户2200户8000余人,其中集镇集中安置900户。

  2016年,在镇上已有依托盘龙茶叶公司,引导搬迁群众带资入股、土地流转、茶园共建等方式实现就业增收的基础上,红椿镇又引进了县内首家劳动密集型企业——钜源鞋服有限公司,建社区工厂,扩充企业布局,解决更多搬迁群众就业问题。

  搬迁户赵相珍是贵州人,2013年嫁到红椿镇百兔村,起初和爱人在外打工。2016年,夫妻俩回到红椿镇,年底一家人搬进了镇上的集中安置点,她还顺利进入鞋厂上班,由于技术熟练,如今一个月就收入3000元。“挣得不比外面少,还能在家照顾孩子,干活也自由,当然这里美了。”提起当下,赵相珍很满意。

  公司负责人纪昌军介绍,公司主要生产欧美订单,目前年产值5000余万元,有员工306人,全部为当地村民,其中搬迁户占45%。下一步,他们还将扩大再生产,增加鞋底和总装生产线,预计年生产成品鞋能力将达到200万双以上,可提供就业岗位近千人。

  为鼓励企业参与扶贫,紫阳县将企业用工、技能培训等扶贫成效与租金,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直接挂钩,充分激发企业参与扶贫的活力。“政府介入,除了给我们有各类优惠政策,如减免房租、培训项目补助等,最重要的是帮我们解决了招工难、用工贵,我们和贫困户是双赢。”纪昌军说。

  提及紫阳的产业扶贫,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康认为,相比许多地方依靠农户、农村经济体,甚至基层党员干部把握市场需求搞产业脱贫,紫阳的模式能更好规避产业发展中的市场风险,“政府做好服务,引入有基础、有营销渠道的企业或企业家作为核心,依托其技术、市场优势,带动乡村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帮扶百姓脱贫,紫阳的这种模式在脱贫攻坚中比较可行。”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