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三个“悬崖村”三条脱贫路

2017年03月11日 09:32   来源:新华网   王雷 吴光于 向定杰 梁爱平 杨华 刘海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新媒体专电 题:三个“悬崖村” 三条脱贫路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3月8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当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在山高路远、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像凉山州这样的“悬崖村”还有不少。扶贫进入攻坚阶段,挑战“悬崖村”、啃下“硬骨头”,正是当前扶贫攻坚的一项重点工作。

  古路村:从悬崖之路到“云中漫步”

  大渡河水奔腾向前,古路岩山壁立千仞。在四川省汉源县,至今还有一个没通公路的村落——永利彝族乡古路村,村这头连着省道,村那头已是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顶。

  古路村目前有100多户400多名村民居住生活。这个老村以前很贫穷、落后、封闭,2003年前,人们上下山全是从悬崖上爬“天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悬崖村”。

  2012年,当地政府出资十万元,老百姓投工投劳,一起打了一条长约8公里、宽不过1米的骡马道,一度成了村里通达外界的唯一通道。2014年,在多方呼吁和扶贫政策支持下,这条骡马行走都很费劲的“天路”完成了改造,硬化了路面,凿上了台阶,成为了一条可供人行走的观光道。

  修了路,游客也来了。近年来,保存了原始风貌的古路村,依托大渡河国家地质公园的名气,逐渐被更多人知晓。探寻原始风貌、感受古路魅力的游客越来越多。当地村民有的办起了农家乐,有的修了新房,谋划着未来的发展。

  从去年11月开始,67岁的村民李国恩就和儿子李继超忙着重修家里老房。目前,这栋100多平方米的平房已基本完工。修房不仅是为改善居住条件,更是为了将来搞旅游。

  为了让村里百姓尽快脱贫致富,全国人大代表、古路村村支部书记骆云莲比谁都急。她看好古路村依托大渡河国家地质公园的吸引力发展旅游。经她多方奔走,在脱贫攻坚政策推动下,2016年8月,一条跨度750米、在800米高空横跨的索道建成,让骆云莲和村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骆云莲说,游客走到山上去,很多人要在山上吃住,山上空气很好,还有纯天然的绿色蔬菜,村里的百姓可以依托旅游赚钱,近来也从旅游上尝到了致富的甜头。“古路村最适合的就是发展旅游。将来,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骡马道、‘悬崖村’风光、索桥,还有云端上的农家度假村。”她说。

  大湾子村:建档修路搞产业

  乘车去大湾子村,从车上往下看却看不到路,只看到金沙江。一千多米高笔直的悬崖上,坐汽车像坐飞机一样。

  大湾子村属二半山区,是青花椒和白魔芋产区,却是四川省金阳县芦稿镇唯一一个贫困村。全村共有5个村民组856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66人。

  金阳县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青花椒第一县”。一般的青花椒麻味素为0.4,而这里的青花椒含量高达0.8。然而,金阳县副县长毛勇告诉记者:“有很多投资商,慕名来考察我们的青花椒,但看到道路太险就说‘算了’。”

  要脱贫,先通路。2010年,大湾子村的一条土路修通,但12公里的路就有28个弯,路面崎岖狭窄,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天路”。

  2015年,国家投资六百多万元,对路面进行了加宽硬化改造,路面加宽到5.5米。如今,这条路一般货车都能通行,“悬崖村”也实现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

  经过科学研讨和规划,金阳县在大湾子村成立了顺宏白魔芋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开始大力发展青花椒林下套种白魔芋,并利用该村资源优势发展生猪、水果等产业,让百姓“林上有果摘,林下有芋挖,兜里有钱装”。

  毛勇介绍,专业合作社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土地优先、劳力优先”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山地有多少入多少,愿意入多少就入多少,土地里的花椒属自己所有,林下套种的白魔芋收益分红20%。同时,建档立卡户优先享有在专业合作社打工的权力,合作社按1400元/亩的种植管理承包价与村民签订合同,让老百姓靠劳动力挣得工资性收入。

  “按10亩地计算,每户贫困户挣得的收入在以前青花椒收入的基础上,增加工资性收入14000元,再加上白魔芋土地分红6720元,农民脱贫的前景光明。”毛勇说。

  一口刀村:异地搬迁换新颜

  贵州乌江边,山高路陡、沟壑纵横,一口刀村就挂在峭壁上。远远望去,多个寨子处在半山腰,高高的山梁形如一把横放的尖刀;村庄周围峭壁林立,属于典型的“悬崖村”。

  一口刀村所在的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没通路前,村里一切东西都是靠人背;从山上到山下,抄小路也要走个把小时。后来,大家花了2年多时间,终于凿出了一条路,但交通仍很不便。目前,这个一类贫困村有360户1483人,还有贫困人口148户470人。

  早些年,村民们靠种植为生,收成极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上世纪80年代,全村有34户人,只有1.5亩水田。各家只好轮流耕种,轮不上的就在贫瘠的旱地种点玉米,直到现在还没轮完。

  水田在村民田桂花家门前,她被轮到了一回。“从来没有出现轮空的情况,所有农户都不会放弃,都要耕种。”田桂花说。

  山下乌江滚滚流,山上雨水贵如油。“夜晚打雷涨水,村民深更半夜就下田,雨水来了要赶紧犁田,搅拌泥浆浑水沉淀,只有这样才能保住水土。”村支书朱永学回忆。

  一丘水田的遭遇,只是一口刀村人生活贫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该村的情况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

  全国人大代表、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对一口刀村念念不忘。在来参加两会前,他还赶赴一口刀村蹲点回访,仔细了解村里的生产生活和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

  陈昌旭说,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要以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为重点,积极引导鼓励群众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实现应搬尽搬、多搬快搬。同时,对留下来的群众要实现从山上搬到山下,从破旧房子搬入条件好的房子,集中居住;要根据需求加快完善村教学点、卫生室等人居环境条件。

  今年1月底,一口刀村首批9户42人,迁往铜仁城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启了新的生活。同时,村子里的环形道路也实现硬化,危房被修缮一新,丹参、软籽石榴、核桃等产业也发展起来。

  “绝不能搞数字脱贫,也绝不是只单单帮助贫困户,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户施策,让老百姓真正有获得感。”陈昌旭说。

  “悬崖村”是脱贫路上难啃的“硬骨头”,出路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不仅是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更是对各级党政部门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考验。(采写记者:王雷、吴光于、向定杰、梁爱平、杨华、刘海)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