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3月10日电(记者李勇、郑昕)地处陕甘交界六盘山区的陕西长武县二厂村,有30多年没有响起驴群的叫声了。
“养驴干啥?村里十几年前就通了公路,咋还要靠驴拉东西?”这是农民王军军在2015年听说村里要养驴时,脑海中出现的疑问。今年初,当他排队领到3000元崭新钞票的分红时,这个疑问早已烟消云散了。
“牲畜是农民一半儿家当。”从这句当地流传的民谚中,足见畜牧业与群众生活休戚相关。在位于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当驴叫声再次响起时,它们的角色已不再是劳动力或运输力,而成了当地百姓的强劲“脱贫力”。
今年43岁的王军军算是村上肚里有些墨水的人,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一边种果树,一边开了间小面粉加工场,本来家境还算殷实,却因为结婚并先后生下3个孩子而生活压力陡增,加工场也因为粮农的减少入不敷出。随着精准脱贫的推进,村上号召农民养驴,老王心里打鼓:“这能行吗?”
“村上选择养驴作为扶贫产业,一是考虑到这里以前有养驴的传统,二是驴少发疫病好养活,三是我们在市场调研后发现市场前景好、潜力大。”由咸阳市委宣传部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孔庆海说,在提出发展养驴产业前,村里推广过羊和獭兔养殖。“老百姓刚开始养羊,散养的羊群不是啃了这家的苹果,就是吃了那家的麦子,农民意见不小;獭兔市场波动太大,价格经常对半砍,别说老百姓,我这心脏都受不了。”
事不过三,村里这次通过引进一家企业,把用扶贫款、残疾人补助等扶贫整合资金购买的泌阳“三白驴”放进合作社集中托养,村里54户贫困户和25户残疾人以驴入股,再加上企业本身购置的驴,共174头统一管理的驴成了二厂村脱贫的“第一桶金”。
这家叫作“乞丐酱驴”的企业,在国内各地开有百余家餐饮店,并涉足食品加工。经理李鑫是生长在陕西的山东人,家里几代做驴肉生意。他说,以往公司都是去新疆、辽宁等地购进驴肉,如今在家门口有了从养殖、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他的经营成本降低至少10%。
王军军成了第一批受益者。在驴舍打工的他,如今一个月拿3000元工资,再加上每年分红的3000元和自己种苹果、粮食的收入,一家五口虽只有他一人工作,收入却往上蹿。他说,以前一听驴叫心就烦,现在却把这当作美妙的旋律。
随着以驴肉加工厂为引领的驴业观赏休闲农场在今年初投入使用,二厂村及周边又有百余贫困户过上了挣工资的日子。
“按照‘特困户入社、合作社入股、镇上建驴舍、企业养肉驴、群众数票子’的思路,政府引导特困户入股,实行固定分红并让他们参与到饲草种植、屠宰加工、餐饮旅游等产业环节,实现就业一个人,脱贫一家人。”长武县委书记任杰说,在二厂村的带动辐射下,长武县目前已建成肉驴养殖场13个,驴存栏达到1000余头。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