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晓燕鲁明实习生李花
陇南很穷,陇南也很“富”。
地处秦巴山区深处、甘肃东南部的陇南市,属于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是甘肃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山大沟深、地域偏僻等地理、历史因素制约,陇南的深山里处处可见贫穷的影子。然而,同样是这块土地,不仅气候、生物资源丰富,青山绿水、风景怡人,还孕育了核桃、花椒、油橄榄等山珍、特色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资源富集。
“多年来,受制于交通、物流、信息等瓶颈,陇南类型多样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一直处于‘养在深闺人不识’和‘提篮小卖’的状态,没有形成品牌,卖不出好价钱,农民群众守着富庶的物产却难以转化为实际收入。”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说,这种“富庶的贫困”,严重制约了陇南的脱贫攻坚步伐。为了突破这一问题,2013年底,陇南市委提出“433”发展战略,明确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特别是2015年初,陇南被确定为全国电商扶贫首个试点市以来,陇南将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新利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民动员、社会参与,强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让当地干部群众依托农特产品脱贫致富。
草滩村是陇南市成县最为偏远的一个村,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95户、385人,以传统农业为主,早期由于不通路、不通电、不通网、不通邮,条件较为落后。成县鸡峰镇副镇长张璇告诉记者,电商扶贫试点工作后,“互联网+”被引入这个贫困山村,探索创新出了电商扶贫之路,通过信息普及、项目扶持、政策服务、物流快递、网店帮带等“五个进村入户”,帮助全村群众特别是35户贫困户与专业合作社、电商平台签订了产品代销和带动脱贫帮扶协议,以高于市场的保护价上门收购农户手中的土特产品,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如今,草滩村村民谈飞飞再也不发愁自己养殖的上千只土鸡卖不出去了。2015年,他在乡干部的指导下,借助电商扶贫项目的扶持,一改以往在集市上“坐等客来”的销售方式,把自家的土鸡和土鸡蛋通过网店销售到了山东、四川、青海等地。“就仅一项就带来了1万多元的收入,而且还供不应求。”
两年来,随着电商扶贫的深入推进,在陇南,有450个贫困村正在像草滩村一样发生着巨变: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学网、触网、用网成了今日陇南农村的新时尚。到2016年底,陇南共发展网店超万家,网络销售农产品达64亿元,带动了7.18万人就业。其中,750个电商扶贫试点贫困村开办网店980家,带动了15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为了做好电商扶贫试点工作,市委着力强化政策扶持、建立网店带贫机制,加强农村电商人才技能培训,完善电商发展产业链,突出培育本土农特产品网销品牌。电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加快了全市脱贫攻坚的步伐。”陇南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崔景瑜说,2015年贫困人口借力电商人均增收430元、2016年增收620元。得益于此,两年间陇南成功减贫2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12个百分点。
原标题:电商打破“富庶的贫困”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