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电商工作人员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苹果产销电商洽谈对接会上检查网销的苹果礼盒(2015年9月25日)。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未出正月,康维起的生意已经实现“开门红”。这位甘肃陇南礼县盐官镇新合村的27岁农民,最近两个星期通过电商销售了2万多斤苹果。
去年,康维起带领当地40多名农村青年,通过开设的7家网店,把苹果、土鸡蛋等当地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的客户东南沿海的居多。但前几年,恐怕不会有多少人知道我们这里也是苹果产地。”康维起所言不虚。礼县,是甘肃省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尽管当地出产的苹果品质上佳,但“藏在深闺人不识”,卖不了好价钱。
2013年从部队退伍后,赶上当地正大力扶持电商,康维起开办了网店,开始网销苹果。他的刻苦钻研,再加上当地苹果的好口味,让他的信誉评级不断提高,生意越做越大。到2016年,他的电商团队全年的交易额超过了3000万元。
被电商激活的不只是康维起一个人,还有他身后的上百户贫困户。其中,有的是康维起的“供货商”,他们按照网销要求种植的苹果不再愁卖,会被全部收购,并且每斤比市场价要高出两三毛钱;有的是康维起的“包装工”,苹果装箱、快递打包每天都需要几十号人,一些手快的贫困家庭妇女,每月收入能超过3000元;还有十几个未就业的大学生,到他这里当“店小二”,现在都成了电商达人。
这只是甘肃陇南电商扶贫的一个案例。从2013年开始,陇南结合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但物产丰裕、品质优良的实际,尝试用互联网手段跨越山水阻隔,通过电子商务帮助群众脱贫致富。2015年,陇南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首个电商扶贫试点地级市,并获得“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
现在,陇南市有电商1万多家,实现了所有行政村“一村一店”全覆盖,并且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市、县、乡、村完整的电商管理团队。在陇南,不管多么偏远的山村,都能见到电商的影子。
新春时节,记者翻山越岭到达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门沟村采访。这里被大山环绕,交通不便,但也有1家电商扶贫网店。店主李双全告诉记者,手工磨制的杂粮面、山野菜和腊肠是热销货,往往一上线很快就卖断货。
西部偏远的陇南电商发展如此迅速,与政府的强力推动分不开。在陇南,从市委书记到村干部,都在用新媒体手段对农特产品进行宣传推介,许多乡村干部更亲自开设电商网店,帮助贫困群众代销代购农产品。
今年30岁的成县鸡峰镇副镇长张璇,4年前还是名“村官”。她发现因为运输不便,当地一些群众把核桃、野蘑菇等特产搁置在家里,便萌生了开网店售卖的想法。从此以后,她“白天忙工作、晚上忙淘宝”,自己垫资帮助农民网购网销,利润全部归农户,她的网店成了村民“足不出户”在家赚钱的工具。
据统计,过去3年多时间里,张璇利用电商平台帮助群众销售农产品累计180多万元,帮助贫困户、返乡青年和未就业大学生开办网店26家,许多贫困户因此摆脱了贫困。养蜂大户王兴用每年出产上千斤蜂蜜。过去,蜂蜜只能背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集市去叫卖,来回要花一天时间不说,还卖不上好价钱。发展电商后,他家生产的土蜂蜜全部通过网店出售,每年收入超过4万元。
电商的快速发展,还产生了一系列“涟漪效应”,让陇南这个贫困之地的发展动力被激活,出现了多重可喜的变化。
目前在陇南,已经形成了“一村一店”“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等多种网店扶贫模式。同时,通过电商发展的倒逼,陇南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许多农民已经形成了“依照网店订单搞生产,参照‘朋友圈’需求来种植”的习惯。
电商扶贫也带动了陇南生态旅游扶贫的推进。近年来,通过改善交通、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以及电商的大力宣传推介,陇南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每年来陇南的游客数量成倍增加,许多贫困户从生态旅游中直接受益。 (记者屠国玺、梁军) 新华社兰州2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