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左)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2016年1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记者令伟家、李平、陈晨、莫华英)每个月的最后几天,都是塘约村党员干部最忐忑的日子。这几天,村民议事会要对每个党员本月的表现打分。如果连续三次不及格,就要受到村党总支的处罚,年底考核也大受影响。
塘约村现在是贵州省的“明星村”,有人将其发展模式称之为“塘约道路”。这个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的行政村,短短两年时间,人均纯收入从不足4000元,蹿升至去年底的10000多元;村集体经济从“零”猛增到200多万元;入党积极分子从过去每年五六个人,激增到30多人……
塘约村发生了什么?村民“管”党员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塘约道路”究竟是个什么“东东”?这事儿得从两年前说起。
地处黔中腹地的塘约村,八山一水一分田。两年前,村穷民贫地撂荒,八成劳力外出,三成土地撂荒,贫困发生率高达17%。2014年6月3日,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把这个贫困村夷为一片废墟。
是另起炉灶涅槃重生,还是等着救济修修补补?由驻村干部主持,塘约村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大讨论。围绕村民想发展什么、想改变什么、想避免什么,驻村干部设计了“你最关心的事、最担心的事、最恶心的事”三个问卷,挨家挨户征求意见,为全村发展集民智、想办法、找路子。
“个别党员干部披着‘干部’的外皮,带头争养老金、抢救济粮”“党员干部空口做派,经不起群众的提问,发展村集体经济没思路”“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做到和谐、团结,搞好村组建设”“切实抓好村集体经济,党员不应空口做派,只顾自家发展”……
厚厚的意见本上,记录着600多条意见建议。既有尖锐辛辣、充满火药味儿的批评之词,更有对党员干部的殷殷之盼。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说,群众对党员干部作风有意见、对集体发展有期盼、对乡风村貌有厌恶。
问卷表明,塘约村患的是多病缠身的“综合征”,一个处方不可能药到病除;但问卷也清晰指向党风建设是一切症状的病灶,党风不振,百病难除。针对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在上级党委指导下,塘约村开出了标本兼治、固本养元的复合药方:加强党风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完善乡村治理,其中提纲挈领的核心是党风建设。
党风怎么抓?交给村民,让村民“管”党员!
左文学认为,基层党员是国家政策的宣传员、脱贫攻坚的战斗员、发展经济的指挥员。“党建不光是党组织的事,也要群众参与。党员合格不合格,首先要过群众这一关。”为了让村民“管”党员落到实处,塘约村在每个村民小组设立了党小组,把支部建到村民小组间。由每15户村民选出一名代表,和村民小组长组成组委会,共同负责对本小组党员干部打分评议。每个党员都有一本《党员积分册》,每本12份,每月一份。积分册由组委会管理,每月先由村民根据党员表现打分,并注明和分数对应的事由,28号后交组委会,由组委会在月底前评议,年底再由村里汇总核算。如果连续3次不合格,就说明过不了群众这一关,就不是合格党员,要受到党总支相应的处罚。
对村干部“管”得要更严一些。年底100分考核中,除村民小组长打分占10%,班子成员相互测评占20%,全体村民打分占20%外,工作完成情况占50%:每周星期五下午六点以后,两委班子对照本周工作分配登记表,互相画“勾”画“叉”。连续三周不合格的干部就得卷铺盖走人。每周考核结果,年底按50%计入总分,作为评价干部和报酬奖罚的依据。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制度的笼子里,驯顺的权力只是服务人民的工具——
“村干部在统计危房时,出现错漏问题。2012年申报危改房时,该报的没有报,有关系的报了,建议纠正。”这是记录在案的2016年12月3日塘约村谷掰组群众大会上一位村民的发言。
“北京尖椒是北方品种,引到南方试种,顶多先试50亩。我一下子拍板种了160亩,结果其他品种亩产5000斤到6000斤,这个品种不到4000斤。我的冒失拍板给村集体造成了损失,我愿意承担责任。今后一定要重视科学决策、集体决策。”这是2016年6月17日《塘约村民主生活会纪要》里左文学的一段发言。
畅所欲言的背后,是党心民心的凝聚,是经济民生的腾飞。风清气正的党风之变,带来的是集体经济的壮大、乡风民俗的再造。如今的塘约村,已甩掉了经济“空壳村”、人口“空心村”、环境“较差村”的帽子,95%的外出民工返乡就业,全村仅剩的29户94名贫困人口,也于2016年底全部脱贫。
左文学的话很实在:“一个村就像一间房子,要有那么几根柱子撑着。没有这几根柱子,房子就要倒塌。党员干部就是那几根柱子。”
原标题:贵州塘约村,村民“管”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