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发动不起来,扶贫攻坚的‘马达’就转不起来。”这是我驻村一年来最大的感受。
今年2月,刚接到驻村扶贫的任务时,我一时不知道该采用什么方法。直到后来经过几个月的摸索,终于找到了一条好路子。
改变现状,让党员“活跃”起来
圣佛庙村656户村民中,大都住在山沟子里。其中,贫困户有63户,共209人。
进村第一天,我便召开全体村民代表大会,大致摸清了村里的情况。随后,20天的入户走访,让我充分掌握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以求精准施策。走访中,我和其他两名驻村干部作了详细记录。
通过调研,我得知全村共有67名党员,这一数字多于贫困户的数字。由于村里专职扶贫干部少,而广大党员恰好是支重要扶贫力量。由于各种原因,村里党员此前在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一方面,村里只有一个党支部,由于支部太大,全体党员聚在一起沟通的机会少,党员有的在外创业,留在村里的也很少商议;另一方面,党员欠缺带动脱贫的服务意识。长期以来,村里党员习惯于忙自己的事,在服务他人、创造就业,尤其是帮助贫困户的就业方面缺少主动作为。有的党员虽愿意帮,但限于目标、路径等并不明确,效果有限。
改变现状,既需要广大党员转变思想,更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让党员“活跃”起来,主动发挥扶贫攻坚的带动作用。
产业链上建支部,凝聚有专长党员
问题看准了,但如何把广大党员的力量汇聚起来?
当时,恰逢村里成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法定代表人是今年回乡创业的党员,其他几个合伙人有党员,也有普通群众。合作社搞养殖的同时还兼营垂钓等娱乐项目,带动了好几户贫困户就业。
这件事让我深受启发。平泉县产业基础不错,致富能人中不乏党员。如果按照不同的产业链建立党支部,既能实现更精细的分工,党员也能依靠自身长处和优势来发挥能量,从而明确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目的和方向。
说干就干。一番商量,我们在村里建立了合作社支部、企业支部、园区支部和综合支部等。综合支部由村里有经验、有声望的老党员组成,负责组织学习和协调服务。其他几个支部则充分发挥产业扶贫优势,依靠县里的食用菌、经济林果、畜牧养殖等产业以及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以入股分红、吸纳就业等方式推动扶贫攻坚。
支部改革带来的红利很快显现。拿企业支部来说,原来村里的企业相对分散,挨个谈合作挺费劲。而支部建立后,很快成为各企业间合作、联系的纽带,企业内部的党员也都汇聚起来,在吸纳贫困户就业等方面,“一盘棋”操作。
按照产业链建立支部,可以凝聚有专长的党员,让其明确目标,更好地带动扶贫。我们将从事食用菌产业的党员编入园区支部食用菌生产板块,他们利用自身经验、技术、场地等,以入股、雇佣、教授等各种方式带动贫困户,解决其收入难题。
54岁的姜子荣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学,妻子又重病在身,此前全家的收入来源就靠5亩玉米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后来,在园区支部党员郑翠芹的帮助下,姜子荣流转家里的土地,每年领取租金;同时,他在离家仅200米的经济林果园区找了份工作,既便于照顾老伴,每月还能挣近2000元。此外,他还将政策性扶贫资金入股园区,每年光分红就有4000多元。如今,姜子荣已成功脱贫。
一年的摸索和尝试,村里成功脱贫的农户越来越多,我相信大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本报记者 史自强整理)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