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扶贫能不能给我一个媳妇?”面对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一名大龄青年的要求,杨波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在村里,这位六盘水市钟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干部的身份是驻村第一书记,专门做扶贫。此时,站在他对面的青年背着手,斜视着他。
杨波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此刻,他对这位30多岁的青年失望极了,心里一片怒火。“扶贫就要面对这些辛辣的问题。”杨波绕了个弯,给这个青年回复了一句:“我帮你留意一下,不过,你不好好干活挣钱,不会有人愿意嫁给你!”
驻村扶贫近7年来,杨波没少遇到这样的事。2010年刚来到贵州海拔最高村——海嘎村的时候,杨波28岁,海嘎村没有手机信号、没有自来水喝,人均年收入1600多元。他胸前别着大红花,肩上挎着大背包,心里想着“我要改变这个落后的农村”。
2010年,海嘎村村委会附近有十来户人家,但只有两个可以直接冲水的厕所,一个在学校,另一个在当时的村主任家,村民上厕所都极不方便。
杨波把情况报给镇里,提出给村民建冲水厕所的想法,镇里承诺每家补助400元。当杨波把这个消息告诉村民时,立马有村民站出来质疑,“修厕所干吗?我现在挺好的,没必要修厕所。”“400块能干吗?除非1000块还差不多。”大家七嘴八舌,杨波感觉,自己快干不下去了。
这些话语反复冲击着杨波的内心,他将困惑告诉了父亲,父亲从电话那头发出了一句呵斥:“如果农村工作那么简单,国家还让你去那里干吗!”话音刚落,杨波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那次通话后,杨波决定用自己的脚寻找问题的症结。他走遍了海嘎村365户人家,一户户了解需求。村民希望他先帮村口修通水泥硬化路,方便和镇上通联,杨波就向自己所在的单位申请了两万元扶贫资金。
拿着两万元钱,水泥硬化路工程启动了。他和包组干部走进每一户做工作,凑了1.8万元,动员村民自发投工投劳。不久,一条宽2米的崭新水泥路修通,从此解决了大家关心的出行难问题。
从这以后,杨波的名字开始在海嘎村村民间口口相传。而他也总结出了一个与村民相处的道理:村民认可的是心交心。
修路的同时,杨波每天在村里唠叨的,就是“海嘎要发展”,发展经济的观念逐渐成为村民的共识。
不过,分歧难以避免。杨波和前任村主任杨金成因为“茶叶种植试点”发生过分歧,“我的意思是找好的地方来种,但是他说好的地、坏的地都要试,看适不适应。”杨波说。后来,茶叶产业没有做成。
尽管有分歧,杨波还是经常拉着村干部到上级部门要思路、要支持,多年来共争取到40万元资金,分别建设了500亩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和1300亩的苦荞种植基地。之后,海嘎村陆陆续续建起9个种养殖基地,一个个项目落地建成,杨波的成就感越来越强。
2015年年末,当海嘎村还剩下46户贫困群众时,杨波提议利用扶贫资金,为这46户贫困户免费发放扶贫猪仔进行养殖。“错过这次机会就太可惜了。”杨波说。
如今,为配合韭菜坪旅游开发,当地打造了海嘎村文化广场。每年一度的海嘎彝族火把节就在这个文化广场举行。杨波看到了新的机会,他以海嘎村村民都熟悉的山歌为切入点,倡导大家编撰新歌,唱山歌,组建海嘎民族文艺表演队,让大家增收。
2016年年末,海嘎村终于摘掉贫困村的帽子。6年多来,海嘎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由1600元增长到了7000余元。截至目前,全村300户1325名贫困人口减少到了20户59人。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如今已突破至30万元。杨波也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村第一书记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曾一度怀疑杨波和海嘎村村委工作能力的那名青年村民,现在建起了二层小楼,买了小轿车,开了小饭馆。杨金成感叹:“在村里生活了30多年,从没敢想过海嘎会这样,这好像是一场梦啊。”
本报贵阳1月11日电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