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戴着“贫困”帽子“等、靠、要”。 闵汝明 作
□本报评论员 周明华
“贫困户里还真有不要钱、不要物的!”山西省岢岚县文化局副局长马晓明就碰上了这么一件“奇事”。据1月8日《人民日报》刊文,岢岚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马晓明对接帮扶水峪贯乡娘娘庙村3家贫困户。首次上门“认亲”,总不能空着手,他带了600元钱和3袋白面。可入户“认亲”却出了点意外——前两户都高兴收下,到了刘顺喜家却被拒绝:“吃救济,饿断气。当贫困户不光彩,我不能要!”
到贫困户家慰问,送钱送物,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可是贫困户却当场拒绝了,这的确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与我们所熟视的场景不符。因为,在这位贫困户这里,竟然不要资助,拍着胸脯称靠自己能脱贫,而且拒绝的口气还很坚定。不过,从刘顺喜的精神状态来看,其实我们不难理解他的这股倔劲,在他的意识里,当贫困户不光彩,脱了贫脸上才有光。
那么,刘顺喜是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呢?当然不是,他确有能力脱贫。他说:“脱贫还得靠自己,不是吹牛,再过两年我准能翻起来!”据他保守估计,两年后他家年收入四五万没问题。这是他拒绝资助的志气和底气。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贫困户其实并非深度贫困,通过自身努力,再加上好政策,是有实力脱贫的,却放弃打拼、甘心接受资助。这样的贫困户实质上是精神上的贫困户,要实现真正脱贫谈何容易。因为资助总是暂时的,自身找到创收点才是脱贫的根本保障。
这给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一个启示:搞好脱贫工作并不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要给予精神上的“扶贫”。换言之,一个贫困户,如果有精神上的“脱贫”志气,那么他离真正脱贫就为时不远。穷,并不可怕,怕的是甘心认穷,没有改变穷的决心和勇气,一门心思只是想着接受资助。曾有报道说,有贫困户接受政府资助的羊,结果到最后,没有发展起来,羊却被自己吃掉了。这样的贫困户,是很难脱贫的。
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弱鸟可以先飞”,有了脱贫意志,贫困地区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率先突破。不必讳言,当前不仅是一些贫困户脱贫意志松了劲,而且一些干部也是思路闭塞,缺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有的干部胸无大志、腹无良谋,整天浑浑噩噩、忙忙乱乱,工作流于形式;有的干部未能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遇到新问题、新情况,习惯用老办法、旧招式去处理,效果可想而知;有的干部在脱贫工作中习惯拍脑袋决策,听说种蚕桑赚钱,就号召全员种植,结果蚕桑价格大跌,又听说种茶叶赚钱,又要农民挖掉蚕桑种茶树。农民被折腾得腰酸背痛,无所适从,最后依旧贫穷。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说道:“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2017年,脱贫攻坚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这是充满挑战与压力的一年,我们更应在总书记的“最牵挂”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心、奋力前行,克服落后思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