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滴水穿石”:福建宁德下党村的脱贫路(组图)

2017年01月09日 13:5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宋为伟

  二十多年前,在福建任职的习近平同志三进位于宁德寿宁县大山深处的下党乡,深入调研,现场办公,研究摆脱贫困的办法。他多次提出,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才能最终摆脱贫困。二十多年过去了,习近平同志一直牵挂着的下党乡,脱贫攻坚有了哪些新进展?元旦期间,新华社记者来到下党乡下党村,感受并记录这里巨大的变化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一行前往寿宁县下党乡调研途中。张培基摄

▲上图为2014年10月22日拍摄的下党村老村旧貌。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下图为2017年1月2日拍摄的经过保护性修复后的下党村老村新貌。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上图为2014年10月22日拍摄的下党村三位小朋友走出老村去上学。

下图为2017年1月3日同一地点拍摄的几位下党村中小学生走在上学路上。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贫困户王光日和妻子在刚盖好一层楼的新房前合影(1月3日摄)。60岁的王光日一家3口,原住陡峭高山的独幢木屋,生产生活十分困难,造福工程将他一家搬迁到了山下,为他家脱贫打开了门路。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回乡创业青年王卫武在自家新开的茶馆门前眺望(1月2日摄)。28岁的王卫武在外务工已有4个年头,随着村里旅游业的兴起,他决定回乡创业开茶馆。他说,通过茶馆这个平台,既可以把家乡的茶叶推介给游客,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了就业机会。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1月3日,在位于下党村新村街道的下党乡赶圩集市上,来自四面八方的村民在赶集购物。道路的联通让每月两天的下党乡赶圩集市热闹非凡。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上图为1990年7月拍摄的施工队正在开山建造下党进村公路。张培基摄

下图为2017年1月4日同一地点拍摄的下党至寿宁客运班车行驶在修缮后的水泥路上。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去下党乡赶圩的大丘下村村民王明照(左)和王明全(右)老人乘坐中巴(1月3日摄)。85岁的王明照老人说,大丘下村离下党村只有5公里,过去走山路要走一两个小时,自从两村通了公路,十几分钟就到达了。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下党村茶农在茶山管理茶叶(1月2日摄)。近年来,下党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叶生产,茶叶生产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下党村村主任王菊弟和妻子将床上用品送进民宿(1月2日摄)。王菊弟利用自家的祖屋办起了富有农家特色的民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收入。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1月3日,下党村王光朝家的老屋正在进行改造修缮,准备借助蓬勃发展的下党乡村旅游增加收入。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1月3日,下党村返乡青年王培根(左)、王明成在查看羊群。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

  路:昔日进出爬山,今日越走越宽

  一月的闽东山区,天高云淡。记不得翻了多少座山,绕了多少道弯,车辆沿着新通的盘山公路,终于抵达了大山深处的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

  这是一条新修的二级公路,再次缩短了这个“地无三尺平”的偏远山村与外界联系的时空距离。就在两年前,从下党村到县城40多公里的道路,分布着13000多个坑洼,坐车要两个小时。而在20多年前,从县城到村里要乘车5个小时,再“披荆斩棘、翻山越坡”步行4个多小时。

  习近平同志后来用“异常艰苦、异常难忘”来形容二十多年前的下党之行。路途的艰险,是下党给所有到过这里的人最深刻的印象。

  回忆起两年前初到下党的情形,曾守福仍记忆犹新,“路况太差,去一趟县城浑身要被颠得散架,时不时有车在路上抛锚。”2014年7月,福建省委组织部下派干部曾守福担任下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实施精准扶贫。

  1988年建乡时,下党因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而被称为“五无乡镇”。村民人均年收入一度不足200元,进进出出都要爬山,最怕的事情有三件: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养大猪。

  “山高路长用肩挑,半世光阴路上忙。”路,是下党人苦涩的回忆。这里的人,世世代代守着难以逾越的大山,也守着无法摆脱的贫困。村里人回忆,昔日的下党,仅靠峭壁岩石上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偶尔有姑娘从外村嫁过来,看到这里的闭塞和萧条,愁得直掉眼泪。

  要脱贫,先修路。20多年来,下党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滴水穿石”,各级党委政府倾心支持“久久为功”,下党人在绝壁上修道路、在大山中谋发展,小日子越来越红火。

  正值元旦小长假,下党村格外热闹。经过传统古村落保护性修复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自驾游游客也多了起来。而今的下党,水泥路不仅连通寿宁县城,还连接了相邻的浙江庆元县;开通了每天6趟班车往返县乡之间;村民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享受到从日常保健到血液生化检查在内的各种医疗服务……

  地上的路在变,“天上的路”也在变。光纤光网的接入,让山沟里的下党连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在下党的扶贫定制茶园,几十个摄像头连接着远程的手机客户端,让种茶、采茶、制茶过程可视化;年轻人早早就用上了电商营销,下党人注册的茶叶品牌“下乡的味道”卖到了全国各地。

  路通了,路子就活了。2014年底,身为党员的王培根在曾守福的说服下,和几位同村“发小”将在外开设的餐饮店盘给了别人,带着资金回到家乡下党村,创办了星农禽畜养殖合作社,带着20多户贫困户养起了一百多头山羊,并向贫困户传授养殖技术,帮助贫困户销售禽畜。如今,合作社的禽畜产品已经卖到了福州、厦门等地。这些年,像王培根这样的返乡创业青年越来越多。

  在古色古香的“下乡的味道”一条街,54岁的村民王明寿正站在刚刚开张的农家乐“百口食堂”前,望着远处由盘山公路驶来的一辆小轿车招手。正在后厨洗菜的贫困户王光玉,昔日全家一年忙忙碌碌,收入不到一万元,现在通过贴息贷款,成为了“百口食堂”的股东之一。虽然每天从早忙到晚,但看着越来越多的游客顺着崭新的公路来到村庄,王光玉觉得“很有盼头”。

  冬日的下党,青山掩映,溪水缓流,老人们在古老的廊桥下拉着家常。代表闽东乡愁的廊桥文化,以及当地独有的红色旅游资源,让下党村的旅游品牌持续升温。2016年,下党村被评为首批“中国千千万万乡村旅游品牌村”“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带动了民宿、农家乐的发展。

  村财政从零收入到20多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1000多元、带动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党建脱贫、产业脱贫、旅游脱贫,下党人的路越走越宽。

  夕阳在远山缓缓而下,余晖洒在山间连接古村和外界的公路上。黄昏降临,村中点点灯光次第亮起,灯火最浓处依稀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农家乐又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

  (新华社记者宋为伟)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