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离贫困人口最近的教育”
———民进中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帮扶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专题调研综述
2016年10月底,上海民进会员奚剑鑫随民进中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帮扶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专题调研组一行,在湖南怀化待了4天。他和同行者参观了当地的职业技术学校,了解当地职业教育的情况。回来后,他就在心底里盘算着,如何把在贵州毕节通过教育精准扶贫的经验用到湖南去,给更多孩子带来不同的人生。和奚剑鑫一样为中职教育殚精竭虑的民进会员还有很多。
2016年,民进中央的大调研选题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的任务,并对准短板“农村脱贫”,把切入点放在对农村贫困家庭的“职业教育助推脱贫”。在民进中央看来,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正处于攻坚阶段,教育改革必须放到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来讨论。“农村扶贫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对时代背景、基本国情有清醒认识,要求我们的建言献策要尽量接地气、讲实话;要充分发挥集智聚力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民进组织的力量,为大调研提供案例和数据支撑。”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指出。
民进中央专题调研组先后赴东、中、西部的7个省(市)开展了调研。同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涉及的19个民进省级组织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有关调研,提供数据和案例支撑,对面向贫困地区的中职教育发展现状和困难问题进行了梳理,就中职教育助推脱贫攻坚提出了建议。
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严重不匹配
在调研中,民进中央发现,中职教育领域“矛盾重重”:产业转型升级亟须亿万计具有工匠精神和精良技能的一线劳动者,但实际上中职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沦为学生的“无奈选择”;但“体制内”的职业教育没有专门为他们的实际需求打造的职业教育供给;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是“产教融合”“半工半读”,但我国体制中,教育与劳动部门“各自为政”、企业因种种原因将职业教育作为“非主业”,仅在教育部系统内的职业学校中做文章、提要求,效果自然非常有限;优质中职资源、就业机会、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而一线劳动者的来源或中职的生源主要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现行教育管理体系和相关政策没有对这样的国情做出有效的调整……
此外,贫困地区中职教育发展的困难也极为突出:办学基础薄弱、吸引力不足、职业培训“五龙治水”。云南省昭通市占地小于30亩的中职学校有5所,彝良县职业高中生均校舍面积仅4.97平方米,且课程内容、实训设备陈旧,无法满足生产实践和劳动市场变化的需求。因为观念、现状等制约,中职学校的吸引力较弱。云南省普职比为1:0.76,而贫困人口最多的昭通市普职比仅为1:0.2。中职学校对社会上的青壮年就业者开展非学历、技能型培训,也受到现行学校管理制度约束,潜力不能释放。
“与贫困地区相比,发达地区的情况要好一些,但遗憾的是,这些优质中职教育资源未能面向贫困地区发挥出应有的帮扶作用。”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
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经济发达,汇集了大批优质中职教育资源,但户籍制度和相应的招生限制政策使中职学校办学规模骤减,与外地院校合作办学处于停滞状态。以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北京求实职业学校为例,近两年由于政策限制,其在校生从超过5000人减少到3000人,实际空余学额2000人。
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对口支援、合作办学机制不畅也是突出问题。目前,援助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式是发达省市派老师、带项目、带资金到贫困地区去,管理粗放,缺乏应有的制度设计。发达地区派去的校长和当地学校的融合有难度,尤其是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理念差异使得融合难度更大;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往往只能以通识性较强的专业支援贫困地区,但这又难以有效与当地产业、就业挂钩,同时由于缺乏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对口援助的压力大;到贫困地区支教的老师也缺乏保障和激励政策,参与的积极性较低。
此外,国家政策层面缺乏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总体设计,企业与职校“两张皮”现象未从根本上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发育缓慢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在农村扶贫中发挥作用。
用好扶贫攻坚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的增量
民进中央认为,高中阶段50%的“职普比”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决策,“十三五”期间,要坚持不低于50%的高中阶段“职普比”,并以此为目标,健全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提供职业教育的供给机制,加大力度优先面向贫困地区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多种社会主体提供教育培训服务,为处于底层劳动岗位上巨量劳动者的职业发展,努力提供无门槛和灵活便利的职业培训服务。而其中,用好扶贫攻坚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的增量尤为重要。
据了解,在脱贫攻坚战中,国家明确将“中职教育脱贫”列为“几个一批”中的“一批”,即统筹扶贫资金,通过职业学校给学位、企业给岗位、财政综合保障“三管齐下”,把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中的“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和有就业潜力的青壮年送进中职学习作为脱贫的一种方式。“一定要用好‘中职教育扶贫国家工程’中的相关政策,将贫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的学习费用、生活费用列入扶贫资金内;给其家属一定的生活补助,使‘一人入学,一家立即脱贫’;降低门槛,给未达初中文化程度,但有继续学习意愿的贫困人口进行文化补习;做好扶贫对象毕业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跟踪管理,确保其长期稳定就业,避免因失业返贫。”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部长陈鸣表示。
“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中职教育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也被民进会员们反复提到。他们认为,“十三五”期间,贫困地区应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增量部分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上。在帮扶政策上,要避免习惯性的“扶优扶强”“扶大扶强”,应把办学特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作为扶持的重点因素,对于产业、就业、创业融合前景较好的中职院校,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能力,保障办学质量。对于与本地区产业结合较差,招生困难的中职院校,可依据实际情况,由省或市层面进行资源整合,力争在市一级举办综合性职业院校,引领本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
在经费支持问题上,民进中央提出支持市县政府统筹使用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鼓励多种主体提供教育培训服务。一要允许在地方统筹不同部门的教育培训经费,提升经费使用的效率。要做到“三个统一”:统一培训资源、统一培训基地、统一经费管理,开展质量高、针对性强的教育培训,促进中职教育与产业、就业和创业“三业融合”。二要通过财政购买公共服务等市场化方式,为更多的处于底层岗位上劳动者的职业发展提供灵活便利和低门槛的培训服务。现有的职业院校资源应充分向社会开放,学校可根据服务人群的需求和作息特点,开展不拘一格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三要依据终身学习的需要,结合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接受职业教育的劳动者纳入职教学籍信息系统,每个人接受的各类培训都有据可查,避免重复低效培训。
盘活优质资源存量鼓励开放创新
除了用好扶贫攻坚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的增量外,有效盘活发达地区优质中职教育资源的存量,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及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开放也是发展中职教育的重要途径。
民进中央认为,应大力实施“发达地区支持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破除政策障碍,挖掘京津沪广深宁汉渝蓉等中职教育发达地区现有职教资源(中职示范校和重点校),面向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定向招生;帮助贫困地区、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允许一部分贫困学生前两年在本地就读,第三年前往发达地区学校就读和实习,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而作为辅助条件,应允许参与协作计划的职教生同时纳入两地“普职比”管理;同时,这类学校还应向社会开放,针对转移出来的贫困人群的需求特点,开展多样化的学历教育或职业培训。放宽产业发达地区、用工紧缺地区中职院校的招生限制,扩大其在贫困地区的招生规模。完善内地新疆班和内地西藏班的制度设计,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师配置和实习等多方面入手,真正培养新疆和西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
在配套措施方面,民进中央提出在保障中职学校基本运行费用之外,建立中职教育资助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即学生到哪里就读,就把经费转移到哪里。贫困学生到发达地区就读中职,经费不足部分,由国家专项支出补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中职教育的大发展,根本上必须通过对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管理机制、办学模式的改革,真正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实现。”朱永新建议,通过顶层设计,理顺利益机制,出台支持校企合作的财政性优惠政策,完善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激发企业和行业投入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包括企业和学校人员混合组成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以及企业提供学生实训岗位的制度保证。在弥补中职技能教育师资不足方面,应减少政策的限制,允许并保障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双师型教师。而在建立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融合机制方面,中职教育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设计和实施、专业标准和技能鉴定也必须有行业协会和劳动部门的参与,并接受来自教育部和来自相关行业学会(劳动部门)的双重考核或评价。
民进中央始终相信,中等职业教育是离农村贫困人口和底层打工族距离最近,最能直接提升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教育类型,已经且将进一步在农村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