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发力点

2016年12月20日 09:40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刘任熊

  服务社会是高校基本职能之一,如何在办学过程中实现和提升这一基本职能?在“互联网+”背景下,立足本校优势专业资源,以辅助开展农村电商为载体,实施教育帮富工程,是高职院校有效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快捷途径。

  服务社会怎样做?以教育扶贫“授人以渔”。教育与贫困有着紧密而复杂的联系。现有贫困人口中,90%的贫困人口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5%的贫困户因为缺乏技术致贫,因学致贫占5%。开展贫困地区民众技能培训,提升当地民众脱贫致富的技能和本领,是高校在国家实施的扶贫攻坚战略中应尽的社会责任。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更应主动融入农村、社区,实施加强技能培训等举措,打赢一个个教育扶贫攻坚战役。

  教育扶贫巧实施,抓住农村电商“牛鼻子”。在“互联网+”时代,有一些贫困地区可能暂时通不了高速公路,但是可以通过上“信息高速公路”,把当地特有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从而实现就地脱贫致富。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增长迅速,南京农业大学发布的《江苏新农村发展系列报告》显示,到2013年江苏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数量已经超过9000个,通过第三方平台开设网店实现交易金额132亿元,通过自建营销网站实现交易金额111亿元。大力辅助农村居民开展农村电子商务,高职院校就抓住了实施教育扶贫工作的“牛鼻子”。

  农村电商谁来做?大学生村官是“领头雁”。大学生村官是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他们帮助农民群众理清思路、加快发展,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弘扬新风,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在这群农村致富“领头雁”中开展农村电商培训,发挥大学生村官“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高职院校做农村电商培训,蓄满“源头活水”是关键。高职院校要以开展农村电商培训,履行自身社会服务职能,关键是要强化质量内涵建设,做强优势特色专业,蓄满“源头活水”。据统计,2015年江苏省有69所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在校生8315人。但在这批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既有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又有一批地方所属院校发展滞后的新建专业。

  笔者所在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群,是江苏省乃至国内高职院校中发展态势较好的一个代表。近几年来,专业建设获得长足发展,同时履行了服务社会职能,由师生负责运营的电子商务网站“热淘网”等成为电子商务专业群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主动送“农村电商”培训下乡。2016年6月,学校与南京市人社局、南京市职培中心合作,结合“互联网+现代农业”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有针对性的培训,送“农村电商”培训到南京市谷里街道等农村地区,帮助农村青年利用电商平台实现创业致富。培训团队引导200余名有志于从事农村电商的农民代表,按农村电商的八大模式筹划发展农家乐与生态旅游、推广特色农产品,引导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结合自身特长和爱好选择创业模式。

  学校组织大学生村官进校培训。学校在组织南京市7区担任村社“两委”委员的350名大学生村官分两期参加大学生创业基础培训班的基础上,联合南京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组织52名大学生村官进高校,参加大学生村官创业意识和网络电商精品班,开展农村电商实战培训。

  学校还牵头组织农村电商创业专员标准制定工作。与人社部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共同制定实施“互联网+创业专员”职业能力专项培训项目,协调政、行、校、企资源,探索建立农村电商专员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了工种任职范围、任职条件、能力特征、技能要求、培训课时、考核标准等。

  (作者:刘任熊,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