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脱贫先脱“懒”

2016年12月19日 07:52   来源:山西日报   

  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省作为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最近在和一位担任第一书记的朋友聊天时,她说,总感觉自己所在的那个村有几个人对种什么或者养什么一点都不积极。

  其实,在扶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如朋友所见的这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情况不在少数。一些贫困群众“参与感”不强的苗头不时闪现。诸如别人热火朝天,自己“袖手旁观”;别人心急火燎,自己“无动于衷”;别人起早贪黑,自己坐等“现金”……各种情况不一而足。

  在围歼贫困这场艰巨的战役中,贫困群众既是帮扶的对象,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如果贫困群众在这场战役中缺少“参与感”,发挥不了主体作用,那么扶贫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

  一些贫困群众有这样的思想,与自身的依赖思想甚至懒惰习惯息息相关。俗话说,人懒地生草。美国人富兰克林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懒惰行动得如此缓慢,贫穷很快就能超过它。”很多贫困村的农户,家庭经济状况本来就在贫困线上下,再遇到一些天灾人祸,比如养殖业遇瘟疫、种植业减产,或家庭成员突然生病等原因,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有时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局限,对于“脱贫”,他们有的安于现状,有的甚至产生“人的命天注定”“破罐子破摔”等消极思想,不愿积极作为,宁愿等着救济。

  当然,群众的参与感不强,与扶贫干部也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干部习惯扮演“给予者”的角色,思想深处仍然是传统的“漫灌”“救济”等思维,错误地将“帮助”理解为“管理”,缺乏新时期下教育和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能力与方法。因此,对于扶贫干部来说,最重要的扶贫任务不是给钱、给物,而是给思想、给动力,扶志加扶智,提高其“参与感”。比如,在选择种什么、养什么的时候,不能觉得自己替他做了主就行,而要倡导“人穷志不短、自己救自己”的精神,激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扶贫工作时曾说过,“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精准扶贫,除了精准识别以外,还需要精准分析贫困原因,抓住思想问题精准引导,让贫困群众树立自强自立、勤劳治贫的信心。人勤地生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起来之日,方是从根本上消灭贫困之时。

  王秀娟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