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晋城市推“全域旅游”促“全面小康”的实践

2016年12月19日 07:55   来源:山西日报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晋城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孜孜追求。

  太行人民满怀豪情“奔小康”之际,全球经济下行、煤炭价格下滑以及压产限量等多种挑战接踵而来,给这个煤炭大市的“小康梦”带来了巨大压力。失去了煤炭优势,要实现宏伟目标,晋城该如何作为?

  壮士断腕、浴火重生!2013年以来,晋城推“全域旅游”促“全面小康”,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步履铿锵地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依托绿水青山圆小康梦

  俯卧在山西东南端的晋城市,被太行、太岳、中条三山环抱,沁河、丹河绕流其间。全市森林覆盖率39.2%,全省第一。其中阳城、沁水、陵川三个县的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了41.79%、48.63%、52.07%。毋庸置疑,生态资源是晋城最独特的资源,生态优势是晋城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尽管多年来致力于“美丽晋城”建设,并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但由于煤炭的“挤出效应”,晋城这一生态优势过去多年一直没有为经济发展所充分利用。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崭新发展理念成全球共识、入脑入心,晋城市委一班人对生态资源优势的认识也随之进一步升华:“生态美、百姓富”,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目标。我们要像珍视煤炭资源一样珍视生态资源,在“美丽晋城”建设中保护好生态资源,利用生态资源打造全域旅游,培育新兴绿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新路,圆我们的“小康梦”。这一认识还在干部群众集思广益中得到延展和深化。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人们休闲度假旅游就日益成熟起来;我国人均GDP现已达到8016美元,正处在休闲旅游快速成长期,旅游业已成为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晋城生态资源丰富,应抓住机遇全域发展休闲旅游、乡村旅游,把“生态+旅游”作为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佳途径。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推进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美丽乡村、扩大内需、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以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

  ——南太行的青山绿水,恬静的农耕景象,传统的农家习俗,特别是夏季凉爽的气候,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有独具特色的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现实基础。

  ——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投资小、成本低、最经济,是山区群众一条现实、有效、经济、可持续的脱贫达小康的路径。

  ——生态好的地方,往往山大沟深,是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我们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就应围绕旅游抓农业,围绕农民抓旅游,把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作为精准脱贫、实现小康的主要抓手。

  思想的认同带来的是行动的自觉。近年来,各县区纷纷在全域旅游、农旅结合等方面出硬招,下苦功,成效明显,亮点频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将全域旅游列为全市十大工程之一,决心持之以恒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全域旅游已呈燎原之势

  今年11月中旬,国家旅游局公布了第二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泽州县名列其中。这是继阳城县之后,晋城市第二家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区。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创新的旅游发展观,包含着拓展的理念、共享的思维、开放的气度和融合的方法,是旅游业发展的一次思想解放。近年来,晋城市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大步跨越,全域旅游发生了从数量增长到质效提升、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发展的新变化。

  阳城县首开晋城之先河。2013年春,县委、县政府高点定位打造“悠然阳城”品牌。大视野规划“全域整合、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格局,大手笔推行“乡村旅游、四季旅游、全民旅游、全域旅游”方略,用“看得见的手”力推全域旅游向纵深快速发展。他们规划出一个以县城为中心,囊括演礼、町店、白桑、西河、八甲口等周边五个乡镇的郊野休闲区,开通了贯穿县城周边6大公园的绿道,在绿道沿线建立了展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陶瓷、蚕桑、琉璃以及犁镜、石磨等文化景观小品、驿站和风情小镇,推动这个山城向田园城市方向发展。从县城东南的乡村旅游明珠磨滩,到西南山区的董封,新建一条乡村旅游公路,将沿线十多个乡镇的上百个美丽乡村和景点连接起来,串珠成链。依托散落在县城东北部沁河两岸的几十座古堡,打造出皇城相府、天官王府,砥洎城等一批景点,让古堡文化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在此基础上,相继举办国际徒步大会、首届农业嘉年华等活动,以活动聚人气、做宣传、促旅游。今年前11个月,全县接待游客841.5万人次,同比增长9.22%;旅游总收入61.48亿元,同比增长15.03%。

  紧随其后的泽州县,瞄准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山西省“全域旅游特色县”和太行山区旅游强县,完善“三镇一廊五景百村”建设,全景展示古韵泽州,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他们以“山水、古镇、乡村、休闲”为特色,把散落在境内的颗颗美景“珍珠”串连起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远古神话游,文化科考游、自然山水游、星宿天文游、民俗风情游、农业观光游、休闲娱乐游、红色足迹游”八种旅游模式。从“山、水、湾、镇”休闲游到阳阿古城的声名鹊起,从连年举办“太行神韵·记住乡愁”摄影展到“江山多娇·国际航拍摄影大赛”永久落户栖龙湾景区,从眼花缭乱的灯展、非遗展、擂台赛到目不暇接的梨花节、油菜花节、蔬菜文化节、干鲜果品采摘节……“古韵泽州”正在全域旅游中迎来“美丽蝶变”。

  高平市利用炎帝文化的影响力,完成了修复炎帝陵、开发羊头山、修建炎帝公园、建设中华神农农耕文化园等一系列工程,开发了炎帝文化寻根之旅精品线路,努力把高平打造成为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贫困县陵川多点开花,通过王莽岭的太行风光、棋子山的围棋文化、马圪当乡的农家乐共同发力,实现旅游产业上档升级。

  在前不久的全国“三农”媒体山西行晋城采访活动中,见多识广的记者们对晋城全域旅游赞不绝口。《陕西农村报》社长、总编焦永兴有感而发:“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晋城市借力产业融合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我们要把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去广为宣传。”

  生态旅游拓出精准扶贫路径

  在陵川县大山深处,藏着一个叫武家湾的村庄。村子不大,却开办着60多家农家乐,家家收入可观。

  12月9日,记者来到这个美丽乡村。3.67平方公里的武家湾湖波光粼粼,碧水如镜,游客三五成群在湖边游玩。路旁,鑫云祥农庄的主人郝玉祥带着4个工人改造下水管道,忙得不亦乐乎。谈起农家乐,郝玉祥喜滋滋地说:“我这个农庄是去年翻修的,投了百万元,现有29间房,每到周末基本能住满,到夏天旅游旺季还得提前预定,粗算年收入能超20万元。”

  村委会主任马跃中告诉记者,生态环境是“聚宝盆”,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河南游客成群结队来这里游山玩水休闲度假。尤其是5至10月份,日均游客能达到4000人次。

  千百年来在深山里受穷的武家湾人今朝扬眉吐气,既让人们深切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含义,也让人们看到了生态旅游是一条现实有效的精准扶贫路径。近年来,晋城市在加大生态修复力度,牢牢守住生态保护底线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农家乐,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真正把美丽风光变为“美丽经济”。

  在乡村旅游中,农家乐是一个关键连接点。当远方的游客欣赏了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山水文化、田园风光、生产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明,甚或参与体验了农事活动和农村习俗之后,农家乐便是他们餐饮住宿之所在。“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吃农家饭、睡农家炕,同样能给游客平添许多乐趣。因此,发展农家乐成了晋城市及各县政府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头戏。阳城县在2013年农家乐建设中实施财政补助,每建一户县财政扶持1万元;实施科级干部结对帮建,县直单位的430多名科级领导干部,结对帮建5个乡镇的400多个农家乐。仅仅半年就高质量完成了任务。

  农家乐除了为游客提供贴心的食宿服务以外,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中也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消化山区劳动力,还搭建起了山货交易平台。远方游客青睐山里的小米、蜂蜜、木耳、香菇、山萸以及布鞋、红石磨等绿色农副土特产品,山里人在家门口增加收入,两全其美。阳城县东冶镇磨滩村2013年登记注册农家乐53户,当年全村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村民张向辉从中发现商机,利用沁河水搞起漂流项目。他从4条橡皮筏发展到50多条漂流艇,雇了20多名船工,生意越做越大。

  乡村旅游备受青睐,农家乐效益日增。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年收入5万元以上成规模农家乐近2000户,年接待游客约5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亿元。

  “旅游+”实现多产业互融

  这两年,晋城最火的旅游景点非城区司徒小镇莫属。2015年春节期间吸引游客50余万人次,2016年春节期间游客量暴增至120万人次,平常周末游客同样熙熙攘攘。司徒小镇缘何有如此吸引力?秘诀在于其业态丰富,多业融合。在小镇里,旅游与休闲农业、民俗文化、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业态深度融合,游客既可赏美景,又能观传统民俗和非遗项目,还能体验农耕乐趣,品尝当地美食,真正打造出我有你无的鲜明特色,成为周边地区独一无二的特色休闲目的地。

  不仅如此,目前司徒小镇正全力打造“旅游+互联网”大平台,建设“好地好粮网”。城里人只要点点鼠标就可以当“地主”,吃到新鲜蔬菜,买到特色农产品;农民可通过租赁土地、耕作劳动获得收益,可谓一举两得。

  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发展旅游产业不仅需景点带动,更要全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旅游+”功能,引导全民参与,促进全业融合,让群众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中获得更大利益。

  近年来,晋城市委、市政府始终以旅游为基,加快促进旅游业与休闲农业、特色工业、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传媒娱乐等业态融合发展,形成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力求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市涌现出一批特色小镇和特色产业村。

  如司徒小镇一般,晋城龙头景区皇城相府同样求新求变。通过实施“相府+”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业与服务业、文化、金融、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业态,延伸了产业链,实现了从单一观光游向多产业互融互促的华丽转身。

  当然,打造“旅游+”不是简单的“1+1=2”,而是有机融合、化学反应,形成倍增效果。晋城市紧紧围绕“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思路,因地制宜探索“旅游+”发展模式和新型业态,让群众广泛参与、广泛受益、广泛分享,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就业、富裕群众的独特作用。

  走进沁水县柿庄镇应郭村,最引人注目的是占地2000多亩的嘉沁食用菌工厂化产业园区,该园区在国内首次将煤层气应用于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延伸了绿色生态产业链条,带动形成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叫响了一批绿色有机特色产品品牌。如今,该村正充分利用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特色文化,加快打造以嘉沁农业为龙头、合作社为支撑、“农家”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农旅一体格局,吸引更多村民加入进来,扩大挣钱门路,过上更加红火的日子。

  泽州县先后培育了彤康、益丰园、祥鑫元等10余个休闲农业示范园,和一批以梨园山庄、上河生态农庄、西岭乡土农耕文化基地等为代表的采摘体验农业园、农家乐,同民俗风情游一道,逐步形成了“农旅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守好绿水青山,用活生态资源,晋城市正在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释放出新活力,积聚起新动能,让绿水青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绽放绚丽光华。

  本报记者 李志军本报通讯员 田黎瑕张鹏军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